房价岂是池中物,一遇地王便化龙——题记

昨天,广州一日7地王的消息竟然刷屏了我的朋友圈。

 

太阳之下无新事,地王一出房价爆涨也是必然。

 

在限购和调控的笼罩下,为什么又出现了地王,为什么每一座城市,看起来都如此欢迎地王的出现?郑州是否会受此影响,郑州未来的房价又会怎样?

 

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郑州土地供应不足开始,挖掘出全部的真相。


这一切的源头,还要从9月的乌龙调控和10月的中央震怒说起。

今年8月,郑州新房二手房分别以环比上涨5.6%、4.5%的“亮眼数据”冠绝全国。因为涨速过快,涨幅过猛,在9月初国家统计局数据出来以后,就立刻引起了高层的重点关注。

你一个弱二线城市,中部粮仓的省会怎么能这样搞事情呢,这不是浮躁民心影响社会稳定么?

于是9月14日深夜有关部门赶紧挂出了一则名为《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做出一种表态,表明要通过“限地价,竞房价”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这是郑州打压房价的第一次表态,希望通过不再出现地王,来抑制人们对未来房价上涨的预期,从而在长期时间内达到降温的作用。可惜第一次就失算了,市场热度并没有受到任何的缓解。

为什么会失败?

首先,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栋大楼正在着火,你说别担心,明天就会下暴雨,火绝对会灭。然而国家要求市场稳定箭在弦上,30分钟内就要灭火,不给你那么久的时间。

其次,地方并不想真心实意的打压。如果说房地产市场是一团火苗,这次的调控不过是规定了不允许再火上浇油罢了,对于之前浇过的油,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概不管。

至于说为什么地方不乐意打压,这跟我国的土地财政和分税制有关。自分税制实施以后,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不断减小,同时支出比重却在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地方需要做的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地铁,轻轨,高架,隧道等等。眼看着城市越来越好,但是由于税源紧缺所以负担越来越重。

这个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是让工程都停工,等钱收够了再开工?还是想办法搞创收?

工程是绝对不能停的,发展是必须要快的,不然如何去和别的城市争核心的地位?没有核心的地位哪来高额的扶持补贴?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和普通城市的市长级别能一样么?

这个时代,人和人之间存在竞争,城市和城市之间存在竞争,国与国之间依然存在竞争,这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真理,适者生存,强者越强。为什么国家要争南海领土主权,为什么郑州要争国家中心城市,为什么要争着买学区房?因为一旦竞争失败,就会面临淘汰的危险,城市和国家也不例外!郑州在和成都重庆武汉竞争中心城市,洛阳南阳许昌周口在争河南的第二把交椅,谁能上谁就有更好的未来。

赢的城市


获得国家更多的扶持,拥有更强的吸引力

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人才,人口是土地买卖的根本,是房价能够上涨的基础

房价上涨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开发商来赚钱

开发商多了地才能卖更高的价钱

土地出让金多了才能更好的搞建设

建设搞好了城市容量框架扩大了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口

人口多了房价就有了继续上涨的基础

这是一种循环,也是马太效应在城市中的体现。

对于各个地方政府来说都一样,虽然我们没钱,但是我们有地。没钱搞建设怎么办,我们就去卖地。土地出让的钱来的又快又多,既能搞建设,又没有风险,还能支持政绩。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自然做的越久越好。

拥有宇宙第一工厂富士康的港区,去年全年的税收也不过358.9亿元。今年北龙湖2个月拍了4块地,单单土地出让金就顶整个港区全年税收的三分之一!

这就是地方打心里不愿意打压房价的根本原因之一。

后来发生的事儿大家也都知道,8月19日,郑州因为房价的事儿上了新闻联播。


这种事儿可不敢经常出现,不然要被请去中央喝茶,政绩再重要也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出风头。

于是在上了新闻联播后,郑州立刻对楼市进行了第二次打压,郑州国土资源局于9月20日晚迅速的传递出一个消息,郑州年内要供应6700亩土地,希望能通过增加供给的消息来稳定房价和预期,并在未来彻底解决楼市过热的问题。

9月30日,这个消息被真正坐实,经过了多天的内部讨论,郑州市国土资源局发布了郑州市年底前的住宅用地供应计划预公告,合计供应土地6731.37亩。

然而,这一步本是用心良苦之计,却不巧撞上了全国限购,成了个乌龙之举。因为就算郑州当局不推土地去降温,国家也要用雷霆之力动手限购了。而时间上,仅仅相差了1天。

9月29日,9个省16个热点城市的相关负责人被请去北京开会喝茶。

9月30日,一份内部会议文件传出,标明如果再不遏制住房价的过快上涨,就要启动问责,而建议的方法则是,限购+限贷。

10月1日晚,郑州限购出台。

这样就尴尬了,这跟剧本的预设完全不一样。

按照地方的本意是,不论怎么调控,地价都应该在我的掌控之中,不论力度有多大,都不能动摇高价卖地的根本。我可以选择多卖或少卖,我也要能控制价格的高低。

很多人认为,郑州的第二次调控,也就是增加供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的则是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原理。供应量大了,价格自然就降下去了。

实则不然,土地跟其它普通商品是不一样的,因为土地是被垄断的,连寡头都没有。垄断者拥有绝对的定价权,被垄断的商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小,这才是现实中真正出现的情况。

更何况土地出让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别说现在实体经济低迷,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严重,财政堪忧,就是在财政有保证的时候,谁会嫌土地出让金多呢?地方政府没有主动降价的意愿,地价不降,房价就不可能降,没有商人会做赔本买卖。

按这种套路,总结来说就是,只要地价能在掌制之中,只要财政能有保证,在此基础上任何调控措施都可以出,抑制房价和维护土地财政收入是可以共存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地主的小算盘打的再响,也顶不住君主的一纸令状

10月1日中央一声调控,打破了多少开发商的美梦,也让地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有什么苦?

很简单,限购一出,国家队表明了态度,谁都不愿意触这个霉头,商人毕竟是商人,在权力面前永远是最敏感的。这个时候,没人愿意拍地王了,地价拍不上去了。

按照郑州原来的剧本,房价被限制,地价却在高位,压缩的是房地产商们的空间,土地财政依然赚的钵满盆满。现在的剧本却是,房价被速冻,拍地的欲望也被速冻,在供地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卖的越多,亏得越大!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地主比谁心里都清楚。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这就好比割猪肉去卖钱,猪就只有这一只,卖完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我今天本来割一斤肉就能换一个元宝,后来下午生意好,排队的人多,甚至有人愿意以竞拍的形式来争取提早买到肉。我很开心,于是宣布明天会多卖一些,大家别着急,价格好商量。

请注意,我宣布的是明天多供肉,我可没说明天要降价!

宣布后没多久,你突然告诉我说明天下雪,天气不好估计没人买了,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肉价,一斤肉只能换半个元宝,不过好消息是过两天天气晴了依然能换一个,那你说我是不是应该这两天少卖一点做做样子,等过两天行情好了再卖?尤其是我就只有一头猪的情况下,是不是要保证自己收入的最大化?

等到第二天,你来找我要买大量便宜肉,还说我昨天才做过承诺。不好意思,昨天不知道要下雪,搞了个乌龙,今天事儿太多,媳妇生孩儿了,朋友结婚了,睡落枕了,总之理由很多,就卖一斤意思意思,卖完回家睡觉,恢复体力,坐等天晴。

这才是当今土地财政下正常的供求关系。

至于为什么现在只少量供地做做样子,大量土地依然深藏闺中,我们看看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就知道了:

10年底国家开始限购,13年初地方政府松了个口子,房价开始上浮,地王再度出现,赚。

13年底国家调控升级,16年初国家松了个口子,房价又开始上浮,地王又一次出现,赚。

16年底国家重启限购,19年初地方政府松了个口子,房价又有浮动,地王继续出现,赚。

结  语

我们当然不能范经验主义错误,影响房价的因素有非常的多,都需要一个个去考虑。不过只要土地财政的根本性质不变,就很难摆脱过去的影子。

而一旦财政政策发生巨大的变革,我们也应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建立自己的预警机制,尽早脱离楼市的泥潭。先人一步,就能避免不少的损失。

目前的情况就是地方也在赌,赌国家不会置地方的债务,地方的财政,地方的稳定于不顾。

所以说,只要郑州依旧处于供地不足的情况,相信我,房价上涨仍然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卷土重来。

现在,不过是隐藏起来,尽量低调的积蓄自己的力量(土地)。

也许明年会特别的平静,甚至后年也毫无波澜,但请各位一定要时刻关注,任何国家的重大变革,都逃不开楼市的一份“功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