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7年07月

63套房离婚协议网传:好奇应让步隐私

  议论风生

  离婚协议书曝光并不是一个公众的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平衡问题,而是严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一份密密麻麻写着63套待分房产的“离婚协议书”,在网上热传,震惊了网友。很多人感叹:自己衣服都没有63套,这一对“前夫妻”居然有63套房子。

  当地记者已经从武汉相关辖区民政局确认了离婚协议书的真实性。当事人张女士也表示,看到网上流传的离婚协议书,她正在查找是从哪个环节流传出去的,打算起诉维权。她还表示:据她猜测,因最近准备买房,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给售楼部和贷款银行各复印了一份,她怀疑是由此流传开来。另外,协议书涉及的房子,是“还建的房子,多是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

  的确,63套房子拨弄到了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对“前夫妻”的隐私权应该得到保护。

  前几年,发生过不少涉及官员的“房叔”“房婶”事件,曝光了官员及其亲属的巨量房产,之后各地房地部门纷纷限制“以人查房”,在后来推进的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将对房产的查询主体资格限定在了房产的利益相关方。

  就这件事来说,这对前夫妇是私营业主,并不是公职人员,也就不存在腐败问题;虽然有待分割的房产多达63套,但主要还是属于“还建房”,与征地、拆迁相关,并不涉及这对夫妻的非法所得。对于这样的私事,公众的好奇心应该止于法律的边界上:一对普通夫妻离婚、分割财产,属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内。他们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的秘密依法受到保护,有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

  之前,最高法改变了司法文书裁判上网的规则,离婚判决书是不上网公示的,更何况这次被曝光的是当事人的离婚协议书。这并不是一个公众的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平衡问题,而是严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目前,证据指向协议书的泄露可能发生在房产公司这边。如此严重侵犯消费者利益和公民隐私权的行为,不能说“查不到谁泄露出来的”就不了了之。最高法《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网络用户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家庭住址等个人隐私,属于侵权行为。

  银行、房产等机构的工作人员,看到所谓“好玩的”当事人的隐私信息,就随手拍下来,发布到网上,这是违背职业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希望武汉公安机关介入调查,确定责任人之后,再由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为类似侵犯隐私权案件的解决树立一个标杆。□沈彬(媒体人)

  编辑:李凡宗

(新京报)

这些人1个月交的公积金,可能比你的工资还要多!

  在多地房贷利率上浮,买房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公积金贷款的优势更加凸显。

  以成都为例,根据成都市住房公积金中心数据,5年以上公积金贷款利率为3.25%,而5年以上商业贷款利率为4.9%。我们以贷款50万元,选择等额本息还款法,20年还清为例。选择公积金贷款,还款总额约为68万元,月均还款2835元;选择商业贷款,还款总额约为78.5万元,月均还款3272元,也就是说公积金贷款相比商业贷款每月可少还400多元。

  公积金的好处不仅如此,它还有避税的作用,因为扣除五险一金后的收入,才是计税的基数。公积金还可以支付房租、支付装修、支付大家电购买等等。

这些人1个月交的公积金,可能比你的工资还要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正因为公积金有这么多好处,所以效益好的单位,会给职工尽量多地缴存公积金。最近,北京就将公积金月缴存上限调高到5548元,而在广州、深圳目前公积金月缴存上限已经超过了8000元。

  广州、深圳两地公积金月缴存上限超8000是什么概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全国平均工资数据,2016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756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2833元。也就是说,2016年非私营、私营单位的平均月薪分别为5630.75元、3569.42元。广州、深圳两地公积金月缴存上限已经大大超过了全国就业人员的平均月薪。

  不过,要拿到最高上限的公积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实情况要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公积金比拼,深圳竟然全国垫底

  虽然都叫公积金,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职工缴纳的公积金数额也各不相同,且这种不同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根据住建部等部门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16年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6报告”),人均公积金缴存(全年,下同)最高的地区是西藏,为2.77万元,排在其后的分别是北京、新疆,分别为2.16万、1.92万元。

  排名最靠后的是山西省,人均公积金缴存只有0.73万元,河南、陕西也偏低,分别只有0.78、0.88万元。

这些人1个月交的公积金,可能比你的工资还要多!

▲2016年公积金缴存情况,点击可放大

  令人意外的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深圳人均公积金缴存水平也非常低。根据深圳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的《深圳市住房公积金2016年年度报告》,2016年深圳公积金实缴职工567.70万人,当年缴存额428.68亿元,也就是说每人平均缴存金额为7551元,只比山西省好一点。

  从全国来看,人均公积金缴存为1.27万元。

  再来看另外两个一线城市,上海2016年公积金实缴职工764.74万人,缴存额1018.58亿元,也就是每人平均缴存金额约为1.33万元;

这些人1个月交的公积金,可能比你的工资还要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广州市公积金中心发的《广州住房公积金2016年年度报告》,2016年广州公积金实缴职工390.61万人,当年缴存额618.36亿元,也就是说每人平均缴存金额约为1.58万元。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一线城市工资收入完爆其它地方,但是在缴存公积金上却无特别的优势,尤其是深圳,在全国房价最高的情况下,去年人均公积金缴存数竟然排名倒数。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深圳的平均公积金缴存数这么低呢?

  根据住建部上述报告,2016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占57.14%;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类型单位占42.86%——尽管民营企业解决了中国大部分的就业人口,但缴存公积金的职工占比并不占优。

  从报告可以看出,在缴存公积金的职工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职工达到了近六成,这也部分解释了国家机关、国企多的北京为何人均公积金缴存最多,而民营经济发达的深圳人均公积金缴存就要少得多。

这些人1个月交的公积金,可能比你的工资还要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于一些民营企业来说,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为了给企业减负,从去年开始,中央政府要求各地将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调整为:单位和职工缴存比例不应低于5%,原则上不高于12%。

  因此,此次各地上调公积金月缴存上限,受益更多的还是国企和一些效益比较好的民营企业的员工,底子薄的小企业以及效益不好的民营企业,很难提升公积金缴存金额。

  中高收入者更容易享受公积金的福利

  正如上述数据所反映的一样,目前住房公积金受到争议的地方在于,中高收入者更容易享受公积金的福利。

  住建部等部门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15年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缴存职工中,低收入群体占49.81%,中等收入群体占44.12%,高收入群体占6.07%。贷款职工中,低收入群体占36.61%,中等收入群体占57.43%,高收入群体占5.96%。

这些人1个月交的公积金,可能比你的工资还要多!

▲数据来源:全国住房公积金2015年年度报告

  上述报告中,低收入指收入低于上年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中等收入指收入介于上年当地社会平均工资1倍(含)~3倍之间,高收入指收入高于上年当地社会平均工资3倍(含)。

  叶剑平对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公积金制度的目标是要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但目前来看,低收入群体获益较少。”

  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上述现象更为明显。2016年,北京、上海、广东公积金缴存中,低收入人群分别占比53.1%、57.44%和68.99%,但是在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中,上述三地低收入群体只占到30.6%、35.36%和26.64%。

这些人1个月交的公积金,可能比你的工资还要多!

▲数据来源:北京住房公积金2016年年度报告

这些人1个月交的公积金,可能比你的工资还要多!

▲数据来源:上海市住房公积金2016年年度报告

这些人1个月交的公积金,可能比你的工资还要多!

(广东省住房公积金)

中国第一高楼引发美国人关注,却是因为这个难言之隐

  超高层的摩天大楼一直是世界级都市努力打造的名片。据都市高楼建筑协会(CTBUH)统计,预计2020年前完工的世界最高20座高楼中,中国将独占10席。就连之前没有超高建筑的韩国首尔为了“打造高端城市形象”,也计划一举修建3座摩天大楼同时冲进前20!

  2015年底,上海浦东的天际线迎来了“新高度”。耗资142亿、高度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Shanghai Tower)拔地而起,超越了旁边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的建筑。

中国第一高楼引发美国人关注,却是因为这个难言之隐

  ▲图片中最高的建筑即为上海中心大厦

  这座“中国第一高楼”在上周受到了美国知名财经媒体CNBC的关注。遗憾的是,这种关注却来自一个“难言之隐”。据CNBC报道,高端大气的上海中心部分楼层闲置,商家实际入驻率仅三成左右。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亲临上海中心探访求证,并采访到商业地产界资深人士。据业界人士透露,像上海中心这样的超高层摩天大楼不再具备“一枝独秀”的条件。在高端写字楼市场上,“中国第一高楼”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黄浦江畔的繁华气息引发美国人关注

  一江之隔的陆家嘴和外滩共同构成了上海滩举世闻名的天际线。黄浦江边的繁华景象也吸引了意想不到的美国投资客。

  据“房产周刊”网站报道,好莱坞影帝,“教父”罗伯特德尼罗于2013年底和家人朋友一道参与了上海南京路的“179项目”。这个项目位于外滩黄金地段南京东路179号,占地7.65万平方米,将修建成好莱坞风格的豪华五星级旅馆。

中国第一高楼引发美国人关注,却是因为这个难言之隐

  ▲“房产周刊”网站报道

  据BBC报道,德尼罗和这块地产的业主上海外滩投资开发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金额可能高达人民币12亿元。德尼罗表示,自己希望能把上海外滩变成“世界上最重要的观光景点之一”。

  站在上海外滩,隔着黄浦江望去,632米高的上海中心与420米高的金茂大厦、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东方明珠塔共同构成上海金融城的美景。如今黄浦江畔再次迎来了美国投资者审视的目光,可惜这次迎来的却是质疑的声音。

中国第一高楼引发美国人关注,却是因为这个难言之隐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历程

  上海中心略显冷清,办公区空置率高

  面对世界知名媒体CNBC突如其来的爆料,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求证。

  走进上海中心大厦内部,记者发现这座摩天大楼的功能分区十分详尽。这里一共分为9个区,1号区是零售区,2号区到6号区属于办公区,酒店和观景台座落于7号区到9号区。

中国第一高楼引发美国人关注,却是因为这个难言之隐

  ▲每经记者 唐洁摄

  上海中心大厦一名负责办理临时卡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大厦8楼至65楼都被用作办公楼。该大厦一位大堂经理向记者表示,目前办公区有30%的空间已有企业入驻。

  上海中心大厦的租赁中介方之一世邦魏理仕(CBRE)方面则对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目前该摩天大楼约有60%的办公空间已被承租出去,但实际仅有三分之一的空间有租户进驻,租户中包含阿里巴巴(Alibaba)和锦天城律师事务所(AllBright law offices)等。

  临近中午11点半,记者又来到了该大厦内已开业的宴会厅和对外开放的观光层。从人流量来看,这里的氛围略显冷清。

中国第一高楼引发美国人关注,却是因为这个难言之隐

  ▲大厦内一家装潢高档的餐厅(每经记者 唐洁摄)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来到大厦内一家装潢高档的餐厅时发现,虽然餐厅服务员已经开工上班,但餐厅内门可罗雀,食客数量很少。

  中原地产三级市场部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目前上海中心大厦的办公楼加商业和酒店的整体出租率约70%。根据房网资讯中心的分析,这个水平并不算高。上海其他毗邻的高端写字楼,整体入驻率能够达到85%以上的水平。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从中原地产工商铺租赁官网了解到,上海中心大厦平均日租金约为16.66元/平方,与之相邻的金茂大厦平均日租价为13.3元/平方。据媒体报道,2017年上海甲级写字楼的租金水平整体出现下调,靠近核心商圈的写字楼平均日租金一般在10元/平方的水平。

  超高层摩天楼面临严峻挑战

  现场走访之后,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到了几位业内资深的地产人士。

  戴德梁行高级董事、中国区写字楼部主管沈洁告诉记者:

  “超高层地标项目由于体量庞大,相当于4-5个常规项目同期集中竣工入市,在去化周期上的挑战比常规项目大很多。”

  仲量联行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上海高档写字楼的空置率已激增至12%。

  沈洁对此表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高端写字楼的需求相对稳定。空置率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商务区之间的竞争,尤其是新兴商务区带来的分流效应以及对优质客户的抢夺,市场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消化。

  除了上海之外,全国还有不少热点城市也在加速兴建大型超高摩天大楼。面对这种趋势,沈洁认为:

  “诸多新建项目超高层硬件品质都趋于国际化,未来应更注重客户体验、自身配套、楼宇智能以及服务管理这些‘软件’的提升。”

  上海中心大厦如今面临的招租困境,并不仅仅来源于新建的摩天大楼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压力。上海市进行地如火如荼的老城区改造工程,也在分流写字楼客源。

  按照规划,2017-2020年间,上海核心商务区与非核心商务区分别将有约216万平方米和488万平方米的新增竣工面积。戴德梁行认为,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主城区近年来对核心地段的老旧楼房的改造陆续增多,改造后的高品质写字楼对于区域内存量客户的虹吸效应十分明显。

(每日经济新闻)

借50万给你买房,首年还免利息!这些大公司的福利,看完泪奔

  最近一段时间,相信大家都被下面类似的新闻刷屏了:《房贷利率进入议价时代:6个月飙40%上浮大势已定》。

借50万给你买房,首年还免利息!这些大公司的福利

  以前大家谈的是房价蹭蹭往上涨,近期谈的则是房贷利率蹭蹭往上涨(怎么都是买房得多掏钱……)。那么,房贷利率为何上升呢?据证券时报报道:

  一是楼市调控政策还在进行之中,二是目前资金成本不断上升。在资金成本继续上升的大背景下,包括余额宝等固定理财收益年化资金成本已经接近4.1%,这样的话,叠加管理成本,4.9%的房贷基准利率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已属于低利润产品。

  业界人士看来,目前商业银行大幅度提高房贷利率,实际上是变相拒贷。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宁昨天(9日)发布的一项总价值达6亿元的员工福利(向1200工程涵盖的员工提供50万买房借款,利息仅1.5%,且第一年免利息)就羡煞旁人。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目前,各大互联网公司如京东、滴滴、今日头条、腾讯都非常注重员工福利,建员工子女学校、提供住房补贴等等,各种福利花样百出,看后让人泪奔。

借50万给你买房,首年还免利息!这些大公司的福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苏宁向员工提供50万买房借款 年利率1.5%,首年免利息

  据中国江苏网报道,6月9日,苏宁在集团内网发布了一则通知:《关于启动1200员工购房借款的通知》,正式启动“1200员工购房借款项目”。

借50万给你买房,首年还免利息!这些大公司的福利

  ▲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据悉,所谓“1200员工购房借款项目”,是指面向苏宁内部的“1200工程”,提供购房借款,额度50万,借款期限分为3年期和5年期两种,由员工根据个人还款能力自由选择,年利率仅1.5%,且借款首年为免利息。

  要知道,目前市面上的贷款利息约为4.9%,金融机构消费贷则达到了7%左右。

  据了解,苏宁的1200员工是应届毕业生的人才梯队,苏宁从2003年启动“1200工程”,每年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进入苏宁工作,至今已有15年。

  对于公司出台这一政策,有苏宁员工表示,“解了燃眉之急”,下周一上班就会登记,准备借款买房。

  京东幼儿园开张 员工子女免费入学

借50万给你买房,首年还免利息!这些大公司的福利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与苏宁同为竞争对手的京东也非常重视员工福利。6月3日,前京东商城公关关系部总监闫跃龙就发微博 称:刘强东在老员工授勋仪式上宣布,将为在京东工作五年以上的老员工;不仅提供医药费报销,而且若治病资金不足,京东也会全力支持。

借50万给你买房,首年还免利息!这些大公司的福利

  ▲图片来源:今日头条

  而在4月12日,刘强东更是在今日头条上发布消息称,京东总部幼儿园正式开张,名为“京东初然之爱托幼中心”,对京东员工子女可免费入学,为宝宝们提供的母婴产品也都是免费的。据新浪科技消息:

  京东还为员工宝宝贴心配备了经过先进课程培训过的老师们,4-17个月的宝宝,师生配比是1:2.5,其18到24个月的宝宝,师生配比是1:5。刘强东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京东的福利大家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没有看到。刘强东说,除了给全员缴纳五险一金,为员工提供高级宿舍外,还有很多福利。

  据了解,京东所有女员工享受法定产假外增加一个月全薪产假的待遇,男员工亦可得到7天额外陪护假。

  今日头条发住房补贴 滴滴提供补充商业保险

借50万给你买房,首年还免利息!这些大公司的福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公司借钱给员工买房,腾讯算得上是比较早实行该政策的了。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了解到,腾讯在2011年6月宣布,在3年内投资10亿元,为工作满三年的员工提供首套购房首付款的免息借款,其中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最高为30万元,2015年4月15日开始,这个数字提高到了50万。

  近两年风头正盛的今日头条和滴滴出行也在员工福利上玩出了花样。

  据央广网报道,2016年,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在头条入驻全新办公室后宣布了“公司员工住房补贴(北京)涨到1500元/月”的消息。

借50万给你买房,首年还免利息!这些大公司的福利

  ▲图片来源:滴滴出行官网

  而滴滴出行则为员工提供补充商业保险,而作为一家打车软件公司,他们在官网也特别提到“加班打车报销”这项福利。

  国内互联网公司员工福利往往借鉴美国硅谷

  事实上,国内不少互联网公司的员工福利便是借鉴了美国,瑜伽教室、健身房就是硅谷科技公司的标配。

  在给予员工福利优厚待遇方面,最有名的当属谷歌在2012年推出的“死后福利”。谷歌员工因意外去世后,其配偶可以在十年之内继续领取去世员工生前50%的薪水,谷歌全球3.4万名员工(注:当时的员工数)均可以享受这一待遇。

  据中新网报道,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专家成志明认为,谷歌这一新福利的实际兑现率并不会高,尽管如此,对员工的心理效应还是很大的,可在无形中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好感和忠诚度,便于留住人才,也可减少和调节员工与公司的劳动纠纷。

  而在《经济学人》看来,他们(硅谷的科技公司)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员工能够更加卖命工作。这样一来,员工们就无需为吃饭、穿衣、出行等琐事耗费心力,省下的时间可以更好的为公司工作。

  正如南加大商学院Gerald Ledford所说的那样,那些科技公司用“金手铐”将员工拴在了工位上。其实细究起来,很多福利都是假象:“不限期的假期”意味着“尽可能少休假,多休一天都需要胆量”……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证券时报、中国江苏网、新浪科技中新网、央广网、每经网

(每日经济新闻)

楼市半年报:多城市交易量收缩,但龙头房企规模快速扩张

  充满悬疑的2017年楼市跌跌撞撞已然过半,当多家开发商陆续交出骄人的业绩之际,国内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收缩却为行业下半年埋下一丝隐忧。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研究数据显示,该机构2017年上半年监测的30个主要城市,17个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降,一线阵营中的北上广深同比降幅较高,其中深圳同比降幅超过50%,北京、上海降幅高于30%,二线阵营的南京甚至创下6年来同期最低交易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多个城市的一二手房价依然维持稳定,但重点城市成交量的下跌依旧透露出市场降温的端倪。

  值此拐点来临之际,曾经高歌猛进采取扩张型战略的开发商们,不得不重新对市场进行思考,唯有及时调整战略顺势而为的公司,才有望在这一轮调整中平稳生存乃至赢得先机。

  中国房地产市场全新格局,或许已经开启。

  多城市交易量收缩

  日前,深圳市国土委公布6月份楼市成交情况,显示今年1至6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共成交10502套住宅,同比减少54.7%,成交均价54632元/平方米,环比下跌3.9%。据悉,自去年10月8日深圳公布“深八条”以来,楼市调控效果明显,进入今年以来,房价逐月环比下降。1至5月,深圳新房成交均价分别是54931元/平方米、54778元/平方米、54730元/平方米、54619元/平方米、54512元/平方米。

  该市刚刚公布的6月份楼市成交数据显示,6月新房成交2953套,环比增加27.7%;成交价格为54492元/平方米,环比降0.04%。从去年10月份以来,深圳新房成交均价已经连续九个月环比下降。

  同样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也在政策叠加效应下出现交易量的下滑。北京的“930新政”被称为“继2011年限购后的最严政策”。进入2017年,北京调控范围不断扩大,3月17日以来,北京相继出台了近20项调控政策,甚至祭出针对离婚的堵漏新规。与此同时,增加供给的调节手段也被决策层使用。2016年上半年,北京住宅用地共实现成交24宗,远高于去年同期7宗的成交量。

  亚豪君岳会日前提供给第一财经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商品住宅仅成交13464套,成交面积204.59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减少44%、42%。这一成交量也创造了历史新低。以刚过去的一周(6月26日~7月2日)为例,北京除保障房、自住房外的商品住宅仅成交296套,成交面积5.9万平方米,创近17周新低。

  在广州,成交同比下跌幅度低于北京和深圳,但下跌的趋势依然成立。数据显示,仅仅6月份,广州一手住宅网签成交量为6784套,环比5月的6568套小幅增加了3.29%,但同比仍然少了37.9%。

  除了一线城市,部分房价涨幅较大的二线城市也陷入市场的自我修复阶段。南京曾经是去年房价涨幅最大的城市之一,但今年上半年却陷入了“滞涨”状态。有数据显示,截至6月29日,不含高淳、溧水,南京市累计成交新房30478套,比去年同期的7.5万多套大跌近六成。南京网上房地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京市共成交新房3.73万套,去年同期为7.59万套,同比下降50%,这一成交套数也创下2011年以来(上半年)新低。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指监测的30个主要城市,17个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降,其中南京下降幅度达61.19%,福州同比降幅也超六成。当然不乏依然上涨的城市,其中汕头升幅为195.52%,徐州次之,同比上升41.67%。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对第一财经分析认为,供应端的发力将继续有效平抑房价预期,但前述入市的地块,其项目最快也需明年年初入市,因此无法解救今年下半年的成交量。在她看来,今年下半年北京楼市成交量将继续维持低位,2017年的全年成交情况恐将创造历史新低。

  一份《百日调控全景速览》报告显示,3月17日后的100天内,北京链家的二手房百日成交量下降70%,核心500盘年化换手率下降62%。5月,北京二手房核心500盘0成交占比达到1/4;上海链家二手房成交量环比下降25.6%,均价下跌0.2%;深圳链家二手房成交量继4月环比下降23.1%后又环比下降9.5%,均价与4月基本持平;广州链家二手房成交量则环比减少17.5%。

  市场集中度再提升

  上半年,面对市场的重压调控,房企依旧在规模争夺战中表现出了巨大的能量,强者恒强的局面日益明显,黑马杀出也越来越多。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截至6月30日,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126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家,销售额共计36220亿元,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2%。万科、碧桂园、恒大迈入2000亿门槛,绿地、保利、中海、融创紧随其后迈进千亿阵营,再次呈现强者恒强的行业定律。

  来自克而瑞的数据显示,TOP30房企规模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上半年TOP10上榜门槛为702亿元,增长40%;TOP30房企的入榜门槛增幅最大,大幅增长78%至309亿元。龙头房企规模快速扩张,与其他房企的规模差距越来越大。

  事实上,过去两年房企巨头们的奔跑速度让人咋舌,而这种速度并没有因为2017年市场降温的预期而有所降低:碧桂园销售目标6000亿,恒大销售目标4500亿,保利销售目标3000亿,旭辉将冲击1000亿,新城将冲击1000亿……

  从面积销售门槛看,增幅最大的是TOP10、TOP20和TOP30的房企,均增长近50%。在市场调控持续加码的背景下,龙头房企仍能实现如此高的增长实属不易;而其他房企受调控影响更大,TOP200房企的集中度也超过六成。面积方面,TOP100和TOP200房企的集中度达到了33.2%和36.9%。

  其中,恒大超过碧桂园重夺销售权益榜榜首,达到2088亿元。碧桂园则是流量金额的冠军,其更多的合作项目让其流量金额保持领先。上述两家房企在一二三四五线的广泛布局让它们可以有效对抗调控带来的影响,可以说在每一个地区都有货值,因此可以保证稳定的规模收入。

  此外,融创中国1~6月实现累计销售额1088亿元,仅用半年时间达到千亿规模。6月该公司更是实现销售金额285亿元,创企业单月销售历史新高。

  “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行业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链家研究院院长杨现领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由增量向存量转变,短期面临史上最为严峻的调控,开发商提高集中度是必然。究其原因,首先,市场下行对开发商运营提出挑战,中小开发商销售放缓严重影响资金回流,财务成本压力较大。在大企业的抢夺下,中小企业越来越拿不到土地,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这种情况下,手头无地的企业将面临倒闭,手里有地的企业可能被兼并。其次,由于开发净利润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转型做存量的持有和运营或转型到其他行业,使开发商在这一阶段的市场集中度迅速提高。

  抢跑出货悄然出现

  虽然大开发商在上半年获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但对后市的不乐观依然对其销售部门形成极大压力。6月底,部分开发商已经悄然启动“抢收”行动。

  6月24日,郑州融创象湖壹号新一期开盘直接降价20%。在周边高层房屋均价高于1.3万元/平方米的前提下,象湖壹号高层直接标价1万元/平方米。6月25日,融创石家庄某项目二期低调开盘,精装高层约1.5万元/平方米、洋房1.55万元/平方米,低于预期价格约15%。而北京周边的燕郊,融创也有项目房价已经下调5000~6000元/平方米,降幅在20%~30%左右。在天津,融创融园也启动促销活动,新推毛坯产品,其售价较2016年9月的一批带装修的户型下调了约3000元。虽然去掉了基础装修环节,但是房屋售价终归呈现松动迹象。

  作为半年销售突破1000亿的大型房企,融创的主动让利促销带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在政策调控、资金收紧、买家观望的重重围困下,开发商主动调整策略将是下半年市场上的主流。

  无独有偶,恒大也在6月份呈现抢跑迹象。该公司披露的月度销售数据显示,6月份新开盘项目32个,占上半年新开盘项目79个的40%,这使得该公司当月实现合同销售611亿的新高。

  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楼市中观望气氛浓烈,无论购房者还是开发商,都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僵持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开发商回款压力增加,势必会有企业率先打破僵局。

  杨现领表示,房地产调控中,房贷政策的收紧会对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在他看来,此次行政密集调控正好与金融市场的强监管相叠加,也与流动性紧缩的市场周期相叠加,对市场形成的冲击是巨大的。

  针对下半年楼市变化,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夏丹的看法是,房地产调控政策难有明显松动,市场成交同比持续放缓。资金方面,他预计行业到位资金增速将继续缩窄,房贷利率可能明显上调,开发投资增速则将步入下行阶段,但跌幅不会太大。

  扩充经营范围

  随着开发业务进入天花板,房企也意识到不能够只依靠住宅销售来提高自己的产能,因此越来越多房企选择拓展更多的渠道。

  特色小镇、长租公寓、PPP模式等模式开始流行,房企都从单一项目开发转向存量资产运营管理。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包括绿城、碧桂园、恒大、万科、华夏幸福、华侨城、绿地等房企陆续打造融入文化、旅游、科技、足球、农业、养生等各具特色的小镇。如以碧桂园、时代地产等为代表的科技型服务小镇、以绿城为代表的农业小镇、以华侨城为代表的文旅小镇,以及以华夏幸福为代表的产业小镇等。

  事实上,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速,政企合作开发的产业新城和特色小镇吸引了各大房企的积极参与。通过产业新城、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房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在一二线核心城市经济圈周边的优质三四线城市进行战略布局。

  比如,华夏幸福自2002年进入固安工业园区以来,已专注在产业地产的开发运营上深耕多年。在2016年迈入千亿房企阵营后,华夏幸福也提出了三到五年内完成百城布局的规模目标。

  此外,长租公寓作为未来房企多元化业务的一个盈利点,也吸引了房企纷纷试水。从长租公寓的发展潜力来看,一方面基于政府土地政策的倾向,北京、上海等热点城市的住宅地块都有了一定比例的自持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热点一二线城市租住人口比例的提升,流动人口对长租公寓市场的需求也十分可观。

  克而瑞统计发现,目前TOP30房企中已有1/3房企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到长租公寓领域。今年来,龙湖将长租公寓业务上升到集团战略发展层面,通过冠寓品牌发布三条产品线。碧桂园上海区域5月也开始了长租公寓管理部、商业管理部等组织架构的搭建。

  同时,万科、绿地、绿城、华夏幸福、龙光等大中型房企,通过“轨道交通+物业”模式获取城市土地。如万科与其基石股东深铁集团以TOD模式共同推进实施“轨道+物业”发展战略。绿城与宁波轨道交通集团签约,通过杨柳郡项目实现产业与地产相融合,开启“轨道+物业”新模式。绿地则直接签约了多条地铁线,并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土地。

  易居中国(企业)CEO丁祖昱表示,目前房企作为中国支柱产业的一个主体,已经进入到了各个相关领域。随着未来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增量的市场空间变小,企业还将加强对于这些相关领域的探索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对于企业而言,输掉的速度意味着错过的商机,但快速的发展和业务范围的扩张,也让企业面临管理的瓶颈,从而出现客户维权事件的集中爆发。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包括万科、碧桂园、恒大、绿地、融创、金茂等企业都相继爆发了维权事件。今年几乎成为业内维权最多的一年,几乎没有房企可以幸免。

  维权只是管理流弊的一方面,随着企业增加,工程质量、人才储备都成为房企面临的难题。

  在当今的房地产行业,已经容不下“小而美”的公司存在,因为过高的土地成本和融资门槛,使得小企业在眼下的市场环境下,很难找到夹缝生存的空间。不过,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每家企业都开始用足杠杆,而接下来的调控却越来越严。已经有企业开始降价甚至亏本卖房,对于每家企业而言,无疑走在钢丝上。如何扩大规模并优化管理,让自己的产品在这个挑剔的时代出彩,房企还需要思考更多。

  来源:第一财经 记者:罗韬 张歆晨 蔡胤

  原标题:楼市半年报:市场现拐点,房企抢跑出货

(第一财经)

二三线城市上演“抢人”大战 对房企而言这是什么信号?

  近来,武汉、福州、西安等二三线城市为了留住人才,相继打出“史上最低省会城市落户门槛”等利好政策,不少城市如长沙对落户还有租房补贴,福州则给予应届博士研究生每人安置补助费15万元。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口红利消失,二三线城市现在以房子、户口、高补贴、人才服务、产业聚集等吸引人才,这是个很好的现象。不过要留住人才,还要打造创业创新的环境,建设由市场主导的创业全链条。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们来说,上述政策有什么启示?李宇嘉认为,这些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正逐步跟一线城市相媲美,是值得开发商们投资的方向。另外有研究数据也显示,这些城市楼市去化普遍较好,虽然短期调控压力较大,但未来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抢人”大战

  有人才的城市才有未来,显然二三线城市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5月8日,西安提出“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的目标;6月23日,武汉又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6月29日,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

  在这场“抢人”大战中,户口、房子和现金补贴,都是重头戏。户口方面,二线城市对本科毕业生落户几乎零门槛,不少城市对落户还有租房补贴。比如长沙对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李宇嘉表示,二三线城市出现抢人大战,事实上与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造成产业外迁、人才流出有关,二三线城市借机承接人才和产业,打造产业发展的高地。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到了毕业季的时候,各地都需要有一些宽松的人才引进的政策。“抢人”的动作其实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个表现,尤其是产业升级等,都需要高端人才的进入。

  但是,吸引人才是一回事,留住人才则是另一回事。二三线城市是否能留住人才还待观察。不少从二三线城市逆流到北上广深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在互联网、传媒和金融等行业,他们在二三线城市比较难找到位置。此外,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之间的工资差异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严跃进认为,实际上,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虽然比较高大上,但要求较高,且初期工作的性价比其实不高,即工资反而低于二三线城市的同行业。另外很多就业者来自于各省的三四线城市,所以从就业归属感的角度看,所在省份的省会城市等相对更容易吸引人,这些都有助于此类就业人口流入此类城市。

  房企未来投资路线图

  从全球经验来看,年轻劳动力更多会趋向于大都市圈,因此人口争夺战,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区的核心城市、都市带的发展程度。对于房企和购房者来说,跟着人口这条线投资不失为一个好的参考指标。

  克尔瑞研究数据显示,从城市布局角度来看,上半年二线城市依旧是各个房企的布局重点,占到了拿地总建面的52%,三四线占比则为41%。从各企业拿地较多的城市来看,重庆、天津、合肥、郑州、武汉、南京、西安、苏州、杭州成为了投资热门,拿地体量均在200万方以上。这些城市一直都是房企们争相布局的重点城市,市场去化普遍较好,虽然短期调控压力较大,但未来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口向都市圈流动的大环境已形成。”李宇嘉表示,未来都市圈是吸引人才的高地,而内地的中心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步跟一线城市相媲美,这也会成为开发商的一个选择标准。例如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创新基地,以成都重庆为基础的西部创新基地,这些区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是值得房企投资的方向。

  严跃进补充道,对于房企来说,要关注人才的各类需求,居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如何提供各类配套,比如说提供有停车位的租赁房源。换句话说此类人才的生活消费层次相对要高,假如房企能积极提供创新创业等空间和场所,这样有助于人才就业和生活的稳定。

(每日经济新闻)

房企抢地热情不减 大中型房企上半年拿地金额同比增66%

   调控下房企“抢地”热情不减

   大中型房企上半年拿地金额同比增66%

   ⊙记者 张良 ○编辑 孙放

   在持续高压的楼市调控下,今年上半年房企的“抢地”热情却依然不减,甚至比去年还更为高涨。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已有34家房企的拿地金额超过百亿元,其中前30名的拿地资金总额合计逾8700亿元,同比增长66.4%(可比数据口径)。碧桂园拿下167幅地块,拿地总金额达860.15亿元,成为今年上半年通过招拍挂拿地规模最大的房企。

   仔细对比,上半年的土地市场除了火爆之外,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强者更为激进、资金向非一线城市倾泻、行业集中度在迅速提高……总体而言,强者恒强,这既是宏观调控的结果,也是房地产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趋势。

   大型房企拿地积极

   6月末,浙江湖州、宁波等地的几场宅地拍卖均吸引了数十家房企到场竞价,多数地块均以较高的溢价率被抢走。夺地者不乏碧桂园、新城控股这样的大中型房企。

   上述火爆境况只是今年上半年土地市场的一个缩影。据第三方研究机构统计,仅上半年,已有34家房企拿地金额超过百亿元,其中排名靠前的30家房企拿地总金额达8726.2亿元,较2016年同期的可比数据增长66.4%。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最新统计,截至6月30日,通过招拍挂方式拿地总额最高的前五大房企为碧桂园、保利地产(保利西山林语 保利新茉莉公馆)、龙湖地产(龙湖·时代天街 龙湖·香醍溪岸)、万科以及中国恒大,共拿地414幅,拿地总金额达3346.67亿元。与积极拿地相对应,这些房企在销售方面也是高歌猛进,碧桂园、万科、中国恒大前五个月合同销售额已分别高达2442.2亿元、2280.5亿元和1829.7亿元。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拿地总额前十的房企依然以万科、恒大、碧桂园、保利地产等大中型房企为主,融创中国、绿地控股掉出了前十,龙湖地产、中国海外发展则新进榜单。总体来看,上半年的拿地榜单前十名在拿地数量、拿地总金额等方面,“门槛”都有显著提高。这从侧面表明,土地资源有向大型房企进一步集中的趋势。

   拿地的同时,在衡量房企负债率的重要指标——净负债率上,大型房企的表现总体也比较好。财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碧桂园、万科、中国恒大、保利地产的净负债率分别为49%、25.9%、119.85%和55.22%。而今年上半年,恒大通过两轮融资,负债率已直线下降。

   非一线城市成热门

   今年上半年,土地市场的最大变化就是以上海、杭州为代表的一二线热点城市在土地拍卖市场上开始“扎紧篱笆”。在宣布房企必须以自有资金参与土地拍卖后,今年二季度,上海将土地出让模式改为招标挂牌复合式出让。新模式采用了百分制的评分办法,根据房企的经济实力、技术资质、项目经验来确定参与投标企业的得分。只有评标小组确定排名顺序前三位的投标人才能入围竞标,这样一来,中小房企想要通过招拍挂在上海拿地恐怕只能“凭运气”了。

   再看杭州,今年3月,在萧山拍出3万元/平方米的高地价后,杭州市国土资源局随即推出新政:当溢价率达到50%时,地块所建商品房屋须在取得不动产登记证后方可销售;溢价率达到70%时锁定限价,转入竞报自持比例的程序;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竞买人投报自持面积比例为100%时,则再转为投报配建养老设施的程序。

   “各地楼市调控频繁,土地拍卖市场整体溢价率相比2016年有所降低,但从上半年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看,武汉、南京、郑州、合肥、苏州依然是热点区域。”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最近比较引人关注的是部分三四线城市土地拍卖竞争非常激烈,一些三线城市的土地拍卖溢价率有明显上升,包括扬州、金华、漳州、常州、嘉兴、盐城等城市的溢价率在热点城市中已排名前十。

   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师房玲向记者表示,根据克而瑞对全国35家典型房企的数据监测,从城市布局角度看,二线城市依旧是各家房企的布局重点,占到了拿地总建面的52%,三四线城市占比则为41%。虽然从面积分布来看,房企的拿地布局未有明显变化,但是从拿地金额来看,房企在一二线城市的拿地金额占比同比分别下降了0.7和8.7个百分点,三四线城市拿地金额占比则上升9.4个百分点。房企在三四线城市的拿地均价也从2016年上半年的1679元/平方米上升到3520元/平方米,增幅为110%。

   随着一二线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频繁发布,那些环绕一二线城市的三四线城市越来越受房企青睐。如3月份,位于佛山陈村的一宗商住地块由万科以14.79亿元竞得,溢价率131%,去除配建面积后的楼面价达13827元/平方米。此外,5月份,义乌江东两宗住宅地块的楼面价分别达到21995元/平方米及21886元/平方米,使当月全国前十单价地王榜单出现了四线城市项目。

   并购模式仍受青睐

   纵向对比可见,今年上半年的土地市场除了火爆,还有一些新特征:房企越来越多地采取合作并购的方式拿地。

   如融创中国今年5月曾宣布以102.54亿元的价格收购天津星耀五洲项目的80%股权。6月下旬,泰禾集团公告,分别以19亿元、5.54亿元的价格收购润天置业100%股权、中盟文化80%股权,并借此增加在郑州的土地储备。新城控股6月6日公告,公司通过收购方式以27.89亿元取得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南麻社区地块、同里镇九里湖村委会地块、同里镇外果圩地块及宿迁市宿迁经济开发区地块。

   究其原因,房玲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各个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有限,另一方面,调控下新推出的招拍挂地块附带了多重限制条件,如要求房企必须以自有资金拿地等。由此,房企通过收购方式来拿地,既能降低拿地成本和风险,又能够快速推向销售市场,从而更快地为企业带来业绩增长。

   张大伟也表示,从未来趋势看,2017年全国热点城市的地王数量将有非常明显的减少。在房价涨幅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之前获得高价地的部分企业很可能将面临销售难题。

   “从近期土地拍卖表现来看,二季度末,苏州、厦门土地拍卖趋于冷静,参与房企减少,竞拍热度下降,竞价时间明显缩短,以往一触即及的‘封顶价’也不再是常态。但同时,三四线城市地价可能仍会持续提升,且其销售占比快速攀高,已成为推动全国交易规模上升的最主要动力。在今年的房企规模竞争中,大规模布局三四线的碧桂园显示出了极强的业绩增长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考虑向三四线城市布局。我们认为,更受青睐的核心城市周边,如环京、环沪、环广深等区域,地价可能还会持续提升。”房玲说道。

   2017年上半年房企拿地前10名(招拍挂模式)

   企业名称 拿地数量(幅) 拿地总价(亿元) 最新市值(截至7月4日收盘)

   碧桂园 167 860.15 1957亿港元

   保利地产 55 723.93 1173亿元

   龙湖地产 26 617.4 1022亿港元

   万科 55 597.51 2634亿元

   中国恒大 111 547.68 2057亿港元

   中国海外发展 33 532.86 2536亿港元

   首开股份 12 490.99 294亿元

   华润置地(橡树湾 润景公馆) 34 379.59 1553亿港元

   中国金茂 8 337.92 347亿港元

   招商蛇口 14 280.47 1612亿元

   数据来源:中原地产研究中心

(上海证券报)

上半年300城市土地收入近1.5万亿 同比增逾3成

   热点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升温

   7月3日,某研究院公布的土地市场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300城市土地市场楼面均价及出让金收入均有所上涨。前6个月土地出让金总额近1.5万亿元,同比增长逾三成;成交均价同比涨幅达到四成。

   具体来看,上半年300城市推出土地面积45912万平方米,成交面积37398万平方米。出让金总额14735亿元,同比增加34%;成交均价2249元/平方米,同比增加40%;平均溢价率为36%。

   从不同类型城市来看,其中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供地节奏明显加快,上半年土地供应量同比增加超过四成;成交方面量涨价跌,出让金同比相应增加。二线城市供求双降、溢价率同比下滑,出让金涨幅较去年同期明显收窄。由于一二线热点城市需求外溢,周边城市升温,因此上半年三线城市土地成交均价领涨,溢价率同比也呈现走高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类型用地中,住宅用地仍为土地市场主力地块,上半年成交量同比小幅增长,总出让金额度超过千亿,同比增加近四成;商办类用地成交量同比下滑,但是出让金同比增加接近三成。

   综合来看,某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2017年上半年,受一二线城市调控影响,企业拿地需求层层外溢,经济发达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城市成为各企业布局新战场,土地市场相应升温,出让金收入及均价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上涨。

   上半年,某房地产研究院重点监测的50大城市土地市场数据也呈现出类似特点:交易面积同比有增长,但增幅在不断收窄;溢价率总体保持在50%的警戒线以内;土地流拍率创历史新低。另外从城市结构来看,类似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群中的三线城市呈现出较高的溢价率,土地价格泡沫风险也值得警惕。

   某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认为,从受监测的50个重点城市来看,上半年全国土地市场的表现总体较好。“预计今年下半年全国土地供应规模会进一步加大,尤其对于热点城市来说,在新房市场去库存周期明显偏低的情况下,土地供应量会上升,这有助于房企拿地机会的增加”。

   严跃进表示,“所以下半年土地交易规模预计会大于上半年。当然土地价格方面的资产泡沫依然需要警惕,各类土地招拍挂市场的限制性措施会增加,包括设定土地成交价格上限、加大自持性用地配建力度、限地价后转入限房价等内容,这都有助于土地价格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

(新华网)

95后富二代拒接千万家业 还将爸妈告上法庭

  拥有一家成熟的企业,成为千万、亿万富翁,是很多创业青年追逐的梦想。有人羡慕“富二代”们有个好爹,当然也有人愿意挺身而出去做“富一代”。

  不过在江苏常州,却有个“95后”大学生,为了自己的音乐志趣,拒绝接受家中超千万的产业。

  而且,他还将父母告上法庭,不久前法院一审判决宣告他们家庭的“传业”无效。这是为什么?

  上着大学唱着歌,他突然成了大老板

  据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报道,老程是常州金坛的一位知名实业家,拥有几家经营状况不错的工厂。

  过去20年,他和妻子摸爬滚打,终于把自家原本不起眼的小作坊带上正轨,成为先进的机械装备配件、增压器专用加工企业,主打产品进入石油、铁路、航运等行业,经营和效益越来越稳健。

  这两年,年过半百的程先生开始考虑让儿子程军来接班的问题。(注:老程、程军均为化名)

  生于1995年9月的程军在南京某高校音乐专业就读,他一直渴望在音乐之路上有所成就,起初对做生意丝毫不感兴趣。程先生夫妻多次苦口婆心地给他上“社会课”,最终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95后富二代拒接千万家业 还将爸妈告上法庭

  ▲小程平日的卖萌照。图片来源:紫牛新闻

  沟通无果后,程先生和妻子商议后,在2016年5月趁儿子在校读书时,到当地工商部门办理了企业名称变更手续,并向工商部门出具2016年5月12日拟定的企业转让协议书一份,主要载明程先生“将自己名下的企业资产和企业名称一并转让给程军,程军一次性支付转让款1200万元,转让手续由程先生代为办理”,协议书落款处还有“程军”的签名。

  生米煮成了熟饭。原本在读大二的程军转身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得知真相后,儿子将父母告上法庭

  去年放暑假回家,得知自己成了家族企业的合法所有人,程军不是兴奋,而是恼怒,要求父母撤销转让。几番与父母商议无果,去年12月底,他果断将父母告上了法庭,要求判决签订的企业转让协议书无效。

  从江苏法院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该案判决书可以看到,程军通过代理律师陈述了理由:他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父母冒用自己的签名签订了企业转让协议书,并在工商登记部门将原本父亲名下的企业变更到自己名下,这才诉至法院。

95后富二代拒接千万家业 还将爸妈告上法庭

  ▲小程在卖奶茶,低调地表示不愿面对镜头。图片来源:紫牛新闻

  被儿子告上法庭的老程有些难过。他在法庭上说,自己年纪大了,期望儿子来接班。可儿子念的是音乐学院,想将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加上现在企业还有点贷款,他可能对此有些担心。那份转让协议上的签名是自己和妻子代签的,整件事情事先的确没跟他说过,企业变更登记过后才告诉他的。

  法院审理查明,程先生和妻子在儿子不知情的状态下,代他签了转让协议书。企业变更登记后,还是他的父亲在经营,程军作为未毕业的学生也没能力支付1200万的转让款。企业转让协议书并非程军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前不久,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该企业裁定转让协议无效。

  涉嫌规避债务?法院说“并非如此”

  承办该案的金坛法院法官高妍彦表示,一接手这起案件,她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新鲜”。可职业敏感又让她瞬间产生了疑问:打这样官司,会不会是企业为了规避债务?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查阅裁判文书后注意到,老程在庭辩中也提到,自己的企业“现状也不好,贷款比较多”,因此担心孩子不太想干。

95后富二代拒接千万家业 还将爸妈告上法庭

  ▲截自裁判文书网

  随后,法院通过多种渠道,对程先生名下的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负债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家企业在省内外没有卷入任何经济纠纷,也没有不良债务问题。因而,也不存在虚假诉讼的可能了。因案情简单,法院决定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小编通过天眼查也查询到,转让给小程的家族企业,如今资产超过千万。下图展示了老程分别作为法人和股东的3家企业。(为保护当事人隐私,以下图片中涉及相关人和企业的具体信息已打码)

95后富二代拒接千万家业 还将爸妈告上法庭

  具体来说,其中注册资本为1888万元的XX农机,不仅有老程个人持股4.07%,其大股东(持股94.57%)正是创立于1996年,由老程一手操办的“常州XX动力机械厂”。

95后富二代拒接千万家业 还将爸妈告上法庭

  而且,如今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已变更为程军。

95后富二代拒接千万家业 还将爸妈告上法庭

  目前看来,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很明晰了——儿子为音乐梦拒接家业,父母用了一些“小手段”本想把生米煮成熟饭,但儿子知情后激烈反抗,诉诸法庭,最终梦想得以坚持。

  好消息是,父子并未因此反目,双方态度在悄然变化。扬子晚报称,父亲表示尊重儿子的选择,而儿子一开始强烈的抗拒态度,也变得温和起来。

  背景:富二代仅四成愿意接班

  尽管“音乐梦”看起来是一个比较新鲜、特别的理由,但其实程军仍是那些不愿接班的“富二代”中的一员,而且这个群体的规模还不小。

  2015年发布的《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报告》显示,明确表示愿意接班的二代仅占调查样本的40%,15%的二代明确表示不愿意接班,另有45%的二代对于接班的态度尚不明确。由此可见,中国很多家族企业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老一辈愿意交班而子女不愿意接班的困境。

95后富二代拒接千万家业 还将爸妈告上法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上述报告中,被调查的家族企业大部分属于传统制造业(也就是老程家这样的家业),年轻一代对这一行业既缺乏兴趣,也没有经验,加上和父辈在管理理念、价值观等方面差异大,交接班意愿分歧加大,为领导权在家族内部的顺利更替埋下一定的隐患。

  比如,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就曾说,“对我来说,我不想做个继承者。为什么一定要继承呢?我不想去继承一家公司,但是我可以去拥有它。如果我做得成功的话,我希望能够去并购娃哈哈。那就是一种拥有,不是继承,对吗?”

  再如,现年71岁的曹德旺同样希望儿子曹晖接任董事长,但仍未说服他。据时代周报报道,今年3月28日,71岁的曹德旺曾介绍福耀帝国的接班计划。

  “接班的事情分三步走,第一步我们把总裁调整了,第二步把董事长交给曹晖(曹德旺长子),我去当名誉董事长。第三步,等曹晖操盘到一定程度了,几年以后,我名誉董事长也不当了,让他全部拿去,这样就接班了。”

  曹德旺口中看似顺遂的接班之路,其实并不平坦。3月16日,曾兼任总裁的左敏宣布辞去福耀玻璃的总经理一职。10天后,福耀玻璃再度发布人事变动公告,宣布聘任45岁的叶舒为新任总经理。叶舒的另一重身份是曹德旺的女婿。

95后富二代拒接千万家业 还将爸妈告上法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早在2005年3月,曹晖就被福耀玻璃董事局提名为总经理。据说,12年前这场接班人的选定中,曹晖已经表现出不情愿,曹德旺随后“花了很大代价请人去说服曹晖,说这是社会责任”,曹晖终于接下了总经理的担子。

  不过,在担任福耀玻璃总经理长达10年后,2015年7月,曹晖突然宣布离职,这位不安现状的曹家大公子,希望在外独立历练一番。

  当然,在面临家族产业继承的问题上,不管当事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无论是白手起家、自己闯荡一番,还是继承家业,都是应当被接受的。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陈颐评论称,当代社会是一个越发多元化的包容性社会,越来越尊重和接纳个人在不伤害国家与他人利益下做出的选择。

  关键不在于选择了什么,而是在选择后,是否脚踏实地地去做。

  每经编辑 赵云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扬子晚报、裁判文书网、时代周报等

(每日经济新闻)

金科股份停止重组计划 5日复牌

中国证券网讯 停牌2个月的金科股份7月4日晚间公布,鉴于公司继续推进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有关条件尚不成熟,经审慎研究,决定终止本次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公司股票将于7月5日开市起复牌。

今年5月5日,正处“股权之争”旋涡的金科股份突然宣布停牌筹划重大事项;5月19日起转入重大资产重组程序并继续停牌。根据公告,公司此次重组拟以现金收购房地产重大资产,交易对方为标的资产的股东,标的资产的股东为公司无关联关系的第三方,不涉及关联交易。

据了解,停牌期间,公司及相关各方积极推进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各项工作。公司与标的资产主要股东就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相关事项进行了沟通和谈判;安排各中介机构对标的资产开展尽职调查、审计、评估等相关工作;与相关各方就重大资产重组方案进行了沟通和论证,并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各阶段工作进行了相应安排。

金科股份表示,本次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不会影响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正常经营。公司仍将按照公司发展战略纲要(2017-2020)的安排,采取“内生式增长与外延式增长并重”的发展方式,加快以聚焦城市群为导向的全国性布局,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金科股份还承诺,未来一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王屹)

(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