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8年02月

2018全国楼市怎么走? 新旧时代分水岭来了

近期,多部委都已陆续召开年度会议,对今年房地产调控也都做了相关部署。2018年调控政策有啥“硬招”?稳楼市关键棋子落在哪儿?

一、新华社开年发文定调2018年楼市走向

近期,新华社发表了题为《“房住不炒”让房价渐回理性》,就2018年楼市调控发文,房价调控并非这轮调控的终极目标!2018楼市将继续从紧调控!文章指出:

日光盘、地王热、开发商坐地涨价……类似楼市“高烧”现象逐渐退幕,在“房住不炒”指挥棒作用下,供需两侧发力的调控政策效果显现,房价渐回理性通道。“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为房地产市场正本清源:房屋的真实价值在于其居住属性。以此为出发点,去年百余城市陆续采取限购、限贷、限商、限售政策,掐断楼市投机炒房通道,逼退楼市“高温”。

回顾去年以来房价变化节点:8月份,15个热点城市新房环比价格首现最近3年来全面停涨;10月份,10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跌回1年前水平;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5个月回落。房价变化是调控效果的直接表现,但房价控制并非本轮调控终极目标。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明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过去一年,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多点开花”,住房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住房租赁市场加速布局

广州、南京等12个城市正在进行首批住房租赁试点;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试点集体建设用地建租赁住房;2018年住建部将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等。

“政府垄断住房用地”格局将改变

国土部明确,将研究制定权属不变、符合土地和城市规划条件下,非房地产企业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作为住宅用地的办法,深化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改革试点,完善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土地制度。房地产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根基正在夯实,房价非理性上涨根源正在被拔除,投机炒房势力失去卷土重来的土壤。

住建部强调2018年房地产市场“从紧”调控。王蒙徽说,“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要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严格执行各项调控措施。同时,楼市调控将提高精准调控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强调“分类调控”“差别化调控”,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对于地方调控,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地方调控前提是必须符合中央调控政策,不能违背大的政策,否则就要进行干预。同时,地方应在“差别化调控”中对政策进行更加清晰的解读,避免市场对政策误读而对预期产生不利影响。

为防范资金变相进入楼市,对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监管和化解,央行提出2018年要加强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银监会强调要严控个人贷款违规流入楼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说,进一步完善住房金融体系,建立健全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体系,采取疏堵并举的策略,可以降低杠杆,防控金融风险,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2017年四季度房地产贷款增速明显下降

  内容提要: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房地产贷款增速及房价涨速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房地产贷款增速及房价涨速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具体来看,2017年四季度,住户贷款增速高位持续放缓,2017年末为21.4%,比上年末低2.1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回落至22.2%,较年内最高点低14.6个百分点。《报告》称,房价上涨速度也显著放缓。2017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1个,比上年同期减少4个;平均涨幅为5.8%,较上年同期低5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5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个;平均涨幅为5.0%,较上年同期低2.9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初见成效,下一阶段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绿地控股创新扶贫机制 多产业协同变“输血”为“造血”

   新年伊始,绿地控股宣布将创新精准扶贫战略,拟三年内投入100亿元,以“产业扶贫为主、慈善捐助为辅”的方式参与到全国扶贫事业中。

   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2018年绿地提出“四有企业”战略,不仅要有体量、有质量、有广度,更要有温度,响应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实施产业扶贫。

   据悉,绿地控股与陕西省政府合作进行产业扶贫,首站牵手陕西省延川县。由于交通不便,农产品经常“烂在地里”,怎么把好东西卖出去让当地农民大伤脑筋。而绿地在全国17个一二线城市布局了41家进口商品直销实体门店G-Super。自2018年开始,延川县的农产品将入驻绿地旗下所有进口食品直销超市和酒店。这对于延川县来说,无疑是一阵“及时雨”。

   张玉良透露,绿地将发挥政府、企业、资本和社会等多方面协同作用,创新扶贫机制,通过公司化、产业化方式,由一次性输血变为持续性产业自我造血。

   绿地已结合自身产业协同优势及延川县独特的资源,成立了产业化运作的公司平台,在延川县打造500-1000亩的扶贫产业园,并计划通过获取授权、收购企业的方式重组当地部分龙头企业,打造当地特色产业品牌,推动延川农产品等资源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扩大市场份额。

   据悉,绿地将积极发挥在“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等领域的全球化规模及产业影响力优势,促进产业、品牌、渠道、资金与当地资源的对接,通过线下线上电商扶贫、红色旅游扶贫、基建扶贫、金融产业支持扶贫等组合方式,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此外,双方还将在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产业等领域合作,全面提升延川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张玉良说:“绿地拟设立总规模95亿元的扶贫产业投资基金,面向上海市对口扶贫的地区,定向投资当地潜力企业、项目,通过资金注入、产业导入、机制创新与资本运作,助力产业创新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让贫困主体融入市场,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与精准扶贫。同时,绿地还将成立扶贫慈善专项基金,拟在三年内捐助5亿元用于贫困地区民生事业,从而助医、助学、助老、助困。”

(新华网)

房住不炒市场趋平 多热点城市房价下调

内容提要:2017年楼市已经收官,回看去年的房地产市场,在“房住不炒”的政策指引下,北京、深圳等多个热点城市的房价出现下调,土地供应明显增加,百亿房企达到144家,房地产市场日益走向平稳。

2017年楼市已经收官,回看去年的房地产市场,在“房住不炒”的政策指引下,北京、深圳等多个热点城市的房价出现下调,土地供应明显增加,百亿房企达到144家,房地产市场日益走向平稳。

调控:短期与长效结合

2017年,房地产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主基调,地方以城市群为主场,调控政策从传统的需求端调整向供给侧增加进行转变,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频出,土地供应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

去年调控的另一大特点是,短期调控与长效机制的衔接更为紧密,提出了大力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深化发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的政策,在控制房价水平的同时,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构建租购并举的房地产制度,推动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也有了成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均在平稳区间内变动,房地产市场总体继续保持稳定。

房价:热点城市降

2017年,一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持续回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5个月回落。从城市来看,北京、深圳、南京、杭州、成都、郑州等9个一二线热点城市的房价同比出现了下降,降幅在0.2至3.0个百分点之间。北海、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沙等二三线城市房价有所上涨。

从销量方面来看,去年商品房销售有所增加,库存在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94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商品房销售额133701亿元,增长13.7%。201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为58923万平方米,比11月末减少683万平方米。

土地:供应量与成交量双涨

另外,2017年全国土地供应增加,重点城市加大了土地供应力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55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8%;土地成交价款13643亿元,增长49.4%。

据某房产研究院数据显示,全国300城市中,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明显增加,推动土地出让金上扬,北京、广州同比涨幅居前,上海、深圳因供地结构调整等原因有所下滑;二线城市以同比增长为主,但增速有所放缓;北京、杭州年度土地出让金突破2000亿元,南京、武汉、上海、重庆、天津、成都、广州7城突破千亿。

房企:500亿分水岭显现

2017年,百亿房企达到144家,市场集中度快速提升。某房产研究院监测显示,2017年,共有144家房地产企业跻身销售额百亿军团,较2016年增加13家,销售额共计82099亿元,市场份额超60%,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百亿阵营梯队化格局逐步固化,500亿分水岭显现。百亿企业演变成五个明显的阵营:5000亿以上、1000-5000亿元、500-1000亿元、300-500亿元、100-300亿元,对应的企业数量分别为3家、13家、24家、27家、77家。其中,千亿以上、500-1000亿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实现稳中有进;而300-500亿、100-300亿阵营数量则略有减少。大中型房企积极力争上游、销售规模更上台阶,而500亿以下房企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华夏时报)

国家统计局: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

中新网2月24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了2018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称2018年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1月份,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作用下,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

——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其中11个城市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1月份,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作用下,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

从环比看,有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至0.4个百分点之间;深圳、杭州和福州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有11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至3.4个百分点之间,这些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国家统计局: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

——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涨转降,二三线城市涨幅回落

1月份,初步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上涨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涨幅连续16个月回落,本月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2和0.4个百分点;三线城市同比涨幅分别回落0.4和0.3个百分点。

——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二三线城市涨幅回落

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3和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环比涨幅分别回落0.1和0.2个百分点。

1月一线城市房价同比由涨转降 二三线城市涨幅回落

  1月“北上广深”房价同比“由涨转降” 二三线城市涨幅回落

  中新社北京2月24日电 (记者 庞无忌)1月份,中国多地商品房价呈现降温态势。

  中国国家统计局2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月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上涨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涨幅连续16个月回落。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2和0.4个百分点;三线城市同比涨幅分别回落0.4和0.3个百分点。降温仍然是1月份中国大中城市房价走势的主旋律。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总体而言,2018年1月份,中国70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5.4%,均保持了正增长但增幅收窄。房价指数保持正增长说明当前市场还没有完全进入降价区间,但幅度变小则意味着调控效果继续显现,房价泡沫正在不断受挤压。严跃进认为,这一趋势预计会延续整个一季度。

  安居客首席分析师张波指出,1月份,各地楼市分化更为明显,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成交量继续下滑,而三四线城市成交量却有所升温。受春节“返乡置业”的影响,安居客线上三四线城市热度1月环比上升了2.2%。

  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涨幅较高的城市仍然集中在二三线非热点城市。国家统计局当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房价环比涨幅较高的城市为大连(涨1.6%)、昆明(涨1.4%)、襄阳(涨1.2%)、遵义(涨1.1%)等地。

  展望后市,张波预测称,2018年1月份,购房者信心指数有所上涨,加之春节期间,预计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有返乡置业需求,这或将继续拉动2月楼市的分化表现。

2017年回顾:房住不炒 市场趋平

2017年楼市已经收官,回看去年的房地产市场,在“房住不炒”的政策指引下,北京、深圳等多个热点城市的房价出现下调,土地供应明显增加,百亿房企达到144家,房地产市场日益走向平稳。

调控:短期与长效结合

2017年,房地产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主基调,地方以城市群为主场,调控政策从传统的需求端调整向供给侧增加进行转变,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频出,土地供应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

去年调控的另一大特点是,短期调控与长效机制的衔接更为紧密,提出了大力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深化发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的政策,在控制房价水平的同时,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构建租购并举的房地产制度,推动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也有了成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均在平稳区间内变动,房地产市场总体继续保持稳定。

房价:热点城市降

2017年,一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持续回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5个月回落。从城市来看,北京、深圳、南京、杭州、成都、郑州等9个一二线热点城市的房价同比出现了下降,降幅在0.2至3.0个百分点之间。北海、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沙等二三线城市房价有所上涨。

从销量方面来看,去年商品房销售有所增加,库存在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94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商品房销售额133701亿元,增长13.7%。201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为58923万平方米,比11月末减少683万平方米。

土地:供应量与成交量双涨

另外,2017年全国土地供应增加,重点城市加大了土地供应力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55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8%;土地成交价款13643亿元,增长49.4%。

据数据显示,全国300城市中,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明显增加,推动土地出让金上扬,北京、广州同比涨幅居前,上海、深圳因供地结构调整等原因有所下滑;二线城市以同比增长为主,但增速有所放缓;北京、杭州年度土地出让金突破2000亿元,南京、武汉、上海、重庆、天津、成都、广州7城突破千亿。

房企:500亿分水岭显现

2017年,百亿房企达到144家,市场集中度快速提升。监测显示,2017年,共有144家房地产企业跻身销售额百亿军团,较2016年增加13家,销售额共计82099亿元,市场份额超60%,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百亿阵营梯队化格局逐步固化,500亿分水岭显现。百亿企业演变成五个明显的阵营:5000亿以上、1000-5000亿元、500-1000亿元、300-500亿元、100-300亿元,对应的企业数量分别为3家、13家、24家、27家、77家。其中,千亿以上、500-1000亿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实现稳中有进;而300-500亿、100-300亿阵营数量则略有减少。大中型房企积极力争上游、销售规模更上台阶,而500亿以下房企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华夏时报)

2018年两会楼市关注热点预测

距离两会的召开还有不到一周时间,随着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人们对于房地产的关注热点较以往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华夏时报》对2018年两会关注热点进行了预测,并邀请华夏房地产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关注一:楼市调控

热议关键词:持续“钱紧”?

2017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密集的调控政策。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年内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布接近110个城市与部门(县级以上),发布的调控政策次数多达270次以上,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多次发布政策,仅北京一个城市发布的各类型房地产调控政策就超过30次。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分类调控是2017年调控的主基调,最大的特点是一城一策,甚至一城多策。从调控城市看,15个热点城市是调控热点,上半年,从一二线城市开始,逐渐向周围城市扩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内部三四线城市联动中心城市出台收紧政策;下半年,三四线城市调控进一步扩围,集中在山东半岛城市群、海西城市群、安徽中部及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城市。热点城市全面严控,进入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的“五限”时代。

继限购、限贷后,部分城市开启的“限售”模式成为2017楼市调控的一大特点,抑制短期投机需求稳定市场预期。至12月末,全国已经有超过50个城市实行限售措施。从限售年限来看,限售分化为2年、3年、5年,甚至有特定地块10年限售,大部分城市限售期为2-3年。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释放严控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行业的信号。1月13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整治重点包括向“四证”不全、资本金未足额到位的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融资;发放首付不合规的个人住房贷款;以充当筹资渠道或放款通道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为各类机构发放首付贷等行为提供便利;综合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资金用于购房等。房企融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有银行已暂停受理房地产行业新增授信,或暂停房地产开发贷业务。

中经联盟秘书长陈云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去杠杆、防风险仍是政策主题,从目前来看,房地产还会延续2017年的形势,调控的总体趋势不会放松,信贷也会延续今年“钱紧”的形势,但信贷政策受国内、国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来不排除信贷政策宽松的可能性。

欧阳捷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房地产长效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出台,我们希望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越来越小,而不是越来越大,所以未来五年限购、限售等政策是不会退出的,甚至不排除有的城市限售两年期到了之后,还会继续加码。

欧阳捷还表示,从信贷方面来看,现在流向房地产的资金越来越少,钱越来越贵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今年的限贷政策是绝无放松的可能性,2018年还会延续2017年“钱紧”的态势,而且形势会更加严峻。

关注二:房价

热议关键词:涨?跌?

在房价高企的今天,房价的一涨一跌都牵动着购房者的神经。

2017年房价有涨有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北京、深圳、南京、杭州、成都、郑州等9个一二线热点城市的房价同比出现下降,降幅在0.2至3.0个百分点之间,即2017年底的房价低于2016年同期。北海、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沙等61个二三线城市房价有所上涨,涨幅在0.1%至13.2%之间。

2018年房价是升是降,还有多少下降的空间?几位专家总的看法各异。

四川信托有限公司总裁刘景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房地产未来总的趋势是平稳上涨。一线城市或者部分发达的二线城市,前期上涨快的,房价可能会有所回落,但由于受土地供应量的影响,这些城市的库存已经是历史最低了,房价并没有太大的下降空间。相反有些三线城市,或者部分前期没有上涨,或者上涨比较少的城市,房价可能还会上涨。”

宋清辉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8年楼市整体趋势是稳定房价和给房价进一步降温,房价可能会出现微跌,热点城市的限购限贷政策或会继续得到有力执行,信贷方面还会像今年这样“钱紧”。但对于刚需族来说,2018年依然是一个买房的有利时机。不过,对于一二线城市购房者来说,仍需要量力而行,不要背负过重的负担。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由于盖房多到必须去库存的地步,因此三四线城市预计还会继续下跌,去库存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泰禾集团副总裁沈力男则表示,2017年在调控政策环境下,楼市还是有一个比较好的答卷,13万亿商品房销售额,接近17亿平方米的销售面积,再次创了天量。2018年市场可能有所回调,但是房地产市场的蛋糕仍然是庞大的。从中长期来看,房价会温和地保持这样一个节奏的上涨,不会大起大落,这个趋势是很难逆转的。房地产兼具的居住和投资属性,在资产配置上,它具有不动产的特性,可能也许不会大涨,但是也不会让你失望。在一线城市和核心的二线城市,不管是住宅还是商业,都有配置的重要价值。

新城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欧阳捷也提到,2018年市场将是一个“大稳小乱“的一年,市场平稳对于房地产企业、对于房地产市场、购房者来说都是好事。楼市既不会大起,也不会大落,房价不会大涨,也不会大跌。

关注三:土地市场

热议关键词:热度继续?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300城市土地供应小幅回升,热点城市新增供应稳定了市场预期,拉升成交量及出让金上涨,楼面均价较去年有所收窄,平均溢价率同比下降。出让金方面,受宅地供应增加影响,住宅类用地出让金较2016年增加约4个百分点,达82%,商办类及工业用地占比分别下降3个及2个百分点,合计为17%。成交面积方面,各类用地供求结构较稳定,工业用地仍占半数,住宅类与商办类占比较去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住宅类成交面积占比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达37%。

“2018开年中国多城土地市场成交活跃,土地供应持续增加,似乎延续了去年土地供应的热度。”宋清辉分析,总体而言,在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企业对住宅类土地拿地积极性依然较高,房价整体仍在走高。在此背景下,预计2018年土地市场供应将会增加,地价还会持续走高。

欧阳捷也认为,土地供应方面,2018年可能比2017年多一点或者少一点,但土地供应的整体趋势是向下的,现在土地越来越珍贵,越来越稀缺,地价也就很难有下降的空间。

“限地价”作为传统的调控手段之一,最早开始于2007年在深圳的试点,并在2011年前后成为各主要城市土地调控的主流工具,“竞配建”也成为“限地价”的常见组合调控政策,主流配建内容为保障性住房。2017年,福建、厦门、东莞先后出台了有关“限地价+竞配建”的土拍新规,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各大热点城市也对传统调控政策做了多元尝试与创新,“竞配建”的配建内容也日益丰富,包括杭州的竞养老设施面积,广州、中山、成都、武汉等地的竞人才住房、公寓,江门市的竞停车位,沈阳竞社区综合服务用房等。在“限地价、竞配建”同时,对于实施该项政策的多个城市来说,也起到了平抑地价和房价的作用。

为降温土地市场,北京、上海等城市亦推出了“土地自持”和“租赁用地”地块。目前,全国13个城市共成交自持、租赁住宅用地181宗,商品住宅自持、租赁面积达595.3万平米,杭州、上海、北京为成交宗数最多的城市,上海成为成交面积最大的城市,达177万平方米。

关注四:房地产税

热议关键词:执行时间表

房地产税一直是“两会”期间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2017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傅莹表示:“今年没有把房地产税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安排”。房地产税是否会在2018年取得实质性进展,仍然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关注。

2017年底,财政部部长肖捷在《人民日报》的一篇撰文透露了房地产税的一些重要信号,也给房地产税如何开征指明了方向。肖捷提到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明确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实施。对工商业房地产和个人住房按照评估值征收房地产税,适当降低建设、交易环节税费负担,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房地产税制度。

按照2019年税收立法要完成全部立法程序的相关计划,2018年税制改革或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房地产税在今年将会被继续推进。根据目前的进度来看,预计房地产税在2020年前将会取得突破,2025年之前出台是大概率事件。

房地产税是一项重大举措,是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之一,其目的是降低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等环节的流转税,增加房地产持有环节的财产税。由此可见,房地产税是能够降房价的,特别是那些持有多套住宅物业的投资客来说,将受到一定影响。总体来看,房地产税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立法和实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房地产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财政制度理顺了之后,房地产税才能同步推出来。预计国家层面的立法,可能在2019年底或者2020年出台。但是具体的实施,还需要经过国务院的房产税实施条例,以及各省的实施细则出台,2021年房地产税或许才会真正落地。

房产税在短期内可能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大家可能会出现观望的心态,暂时不买房了,房地产市场或许会面临量价齐跌的局面,但是这是属于局部的或者说是短暂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有限。

欧阳捷还提到,房地产税的征收还要兼顾公平、效率、合理性的问题。也有专家指出,房地产税的征收将会有一套具体的、专业化的评估方法。房地产税很可能是一个地方税,所以各个地方的税率可能是不完全一样的,征税范围、征税对象、减免税的细则也可能有所不同。

关注五:租购并举

热议关键词:租购同权

中央不断完善住房租赁制度,加快推进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2017年7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要求在人口净流入、住房租赁需求旺盛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同时选取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厦门、武汉、成都、沈阳、合肥、郑州、佛山等12个城市开展首批试点。

在中央层面的密集推动下,各地政府纷纷积极响应,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发展,12个试点城市均陆续公布了住房租赁扶持政策。从试点实施方案看,各地均从保障承租人权益、供给、金融、财税、监管等方面进行细化。同时,北京、上海、无锡、烟台、铜陵、洛阳、海南、云南、江西等省市虽未列入试点,但也出台保障租赁、积极探索建立“租购同权”制度等措施。

陈云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实际上,长租公寓是目前租购并举的主要实现形式之一,长租公寓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开发商持有的用于租赁的住房,这种模式下开发商只能用于租赁不能销售,目前开发商尚未找到盈利模式。一种是像链家、我爱我家这种房地产中介公司租赁散户的住宅,然后进行统一装修和管理,再进行出租的形式,实际上这也是政府一直鼓励的机构住房的形式。这是一个相对“靠谱”的定位,因为它有着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

多地加大住房租赁市场的土地供应,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也开始正式推进落地。除武汉、沈阳、成都、南京、合肥、杭州、郑州规定部分出让土地须自持或配建一定比例的租赁型住房外,出台租赁方案的城市均有针对性政策进一步保障租赁住房用地供应。上海公开出让位于浦东张江、前滩和嘉定新城的土地采取“只租不售”模式,深圳针对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所建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也规定“只租不售”。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发布《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确定第一批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杭州、合肥、厦门、郑州、武汉、广州、佛山、肇庆、成都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

宋清辉指出,租购并举是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点。十九大之后,加快建立租购并举、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顶层设计的出发点。从这个方面来讲,预计2018年楼市将会继续加大住房供给保障力度,并加快推出租售并举等调控举措,以抑制楼市投机现象,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在此背景下,预计未来租房市场发展的方向是继续增加市场规模,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

为承租人赋权的“租购同权”成为大部分城市制定租赁试点方案的主要方向。广州、南京和江西明确将“租购同权”写入试点方案,烟台提到探索建立“购租同权”制度,杭州提出“租购同分”。而其他城市如武汉、沈阳、郑州、成都、合肥、深圳、上海等发布的试点方案均提出给予租房群体在医疗卫生、住房公积金、就业、法律等方面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其中沈阳要求建立承租人居住证权利清单,不断扩大承租人权利。上海明确常住居民租户享有子女义务教育;北京规定租房可落户,符合条件的京籍集体户口子女可在租房所在区入学,本市户籍居民承租公租房和直管公房可根据住房租赁监管平台登记备案的信息依法申请办理户口登记和迁移手续。

但宋清辉指出,当下,“租购同权”与老百姓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同权”的方向值得肯定,应继续大力探索。相信在各地立法推动情况下,“租购同权”一定能够真正可以实现。

关注六:共有产权

热议关键词:能否平抑房价

随着多个城市共有产权住房的推出,我国住房保障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共有产权房,指的是地方政府让渡部分土地出让收益,房屋产权可由政府和市民按一定比例持有,然后以较低的价格配售给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家庭,保障对象家庭与地方政府签订合同,约定双方的产权份额以及保障房将来上市交易的条件,以及所得价款的分配份额。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南京、福州、烟台五地供应共有产权房。

2017年8月3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对《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印发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9月20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三部委发布《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未来5年供应25万套共有产权住房的目标,着力满足城镇户籍无房家庭及符合条件新市民的基本住房需求。

未来,推出共有产权住房制度的城市或将进一步扩围。9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市、上海市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的意见》,支持北京、上海深化发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工作,鼓励两市结合本地实际,在共有产权住房建设模式、产权划分、使用管理、产权转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广东省跟进探索建立共有产权住房制度,根据定价标准及个人出资数额,确定个人和政府或者个人和有关单位持有住房产权的相应比例产权。10月2日,福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八条措施》,明确福州、厦门两市今年年底前启动一批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并出台共有产权住房的具体管理办法。

对于共有产权房的影响,宋清辉分析称,共有产权房的作用是分流商品房需求,平抑热点城市房价,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尤其是那些有一定经济能力,但是由于房价涨得过快又买不起房的群体。2018年,预计将有批量的共有产权房和租赁住房入市,有望进一步为房地产市场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北京市产权型保障房和政策房中,比如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自住型商品房,在满足一定条件后是可以转换为完全商品住房。但此次北京市共有产权房确立了“封闭管理、循环使用”的原则,明确共有产权住房的共有产权性质再上市后也不能变更,即共有产权住房购房人取得不动产权证满5年的,可按市场价格转让所购房屋产权份额,同等价格条件下,代持机构可优先购买。

陈云峰指出,共有产权房的售价低于市场价格,能够起到平抑房价的作用。另外,共有产权房的封闭运行,能够使得政府把这部分房产像拳头一样收回来,然后再打出去,持续保障城市“夹心层”的购房需求,有利于保证保障房市场的持续供应。

关注七:长效机制

热议关键词:实现的路径

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12月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

12月23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2018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抓好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严格执行各项调控措施,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宋清辉指出,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指的是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一系列手段,建立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以确保市场稳健和住有所居,市场相关各方相互关系与作用的机理。长效机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作好顶层设计,明确阶段性目标,完善组织和架构,分解总体任务,落实相关主体责任,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基本要求。

欧阳捷表示,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包含着立法、行政等多样化的内容,机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将是一个不断的调整完善的过程。

宋清辉还提到,建立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还涉及到基础制度的改革,任务比较艰巨。现在长效机制的出台还缺乏长期的政策调控,仅有短期的政策调控远远不够,否则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便很难持续发挥出效果来。

对于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内容,房地产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在首届华夏地产投融资峰会暨金瓴奖颁奖盛典上表示,我国未来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建设或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土地市场的计划管理,提升国有企业对土地开发与房地产开发的参与程度;第二,继续实施限购、限贷、限售政策,可以适时放松,但不会取消;第三,在压缩市场化供应的同时,重启体制内住房供应渠道,允许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自主建房、内部分配、低价购买、限制产权、封闭运行;第四,通过共有产权方式,解决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第五,通过放松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方式,扩大建设用地和租赁房供应;第六,通过开放REITs市场、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国有企业进入持有和租赁市场。(华夏时报)

河北首套房贷款利率普遍上浮5%-10%

   近日从河北省银监局获悉,河北省银行业房贷利率目前普遍执行首套上浮5%-10%。

   河北省银监局统计处副处长郭瑞表示,2017年河北省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较为明显。房地产贷款增速同比放缓。房地产委托贷款增速下降明显,个人住房贷款与房产开发贷款增速回落。新增个人住房以144平方米以下、新建、首套房为主。从增量看,廊坊、石家庄、保定仍为全省房地产贷款较为集中的区域。

   据悉,2017年四季度,河北省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差异化住房信贷政策,房地产贷款余额增加,但增势同比放缓。除外资银行房地产贷款较三季度负增长外,各行房地产贷款均较上季有所增加,其中环比增速最快的为城市商业银行。

   据了解,河北省房贷利率方面,目前各行普遍执行首套上浮5%-10%,二套上浮20%。具体执行层面,各行根据信贷额度及客户风险情况,行际间略有不同。(新华网)

金融与房地产要枝叶相持 严控资金违规入房市

金融与房地产要枝叶相持 严控资金违规入房市

促进形成金融和房地产的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也是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金融和房地产之间良性循环的形成,一方面,需要着力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重点是控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严肃查处各类违规房地产融资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发挥金融工具的匹配性,支持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建设。此外,还要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利用不动产证券化产品将住房租赁市场与金融市场有效衔接——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其中,促进形成金融和房地产的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

作为高杠杆行业,传统的房地产业离不开金融支持。银行的“闸门”收紧,房地产业如何自处?金融和房地产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金融和房地产良性循环,要求金融既要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健康发展,支持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同时又不能助长投机和泡沫。

防范泡沫风险

严控资金违规入房市

2018年1月30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表示,房地产金融化是最重要的宏观风险点之一。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中低收入阶层通过投机性买房导致“加杠杆”较快,大量非住房贷款“暗度陈仓”流入房地产市场,其中消费贷款变相房贷的问题最为突出。同时总体看,涉房贷款占到银行业贷款总额的40%以上,如此之高的集中度将给金融体系带来隐患。

当下,银行系统着力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具体措施分两个方面:一是抑制居民杠杆率,重点是控制居民杠杆率的过快增长,打击挪用消费贷款、违规透支信用卡等行为,严控个人贷款违规流入楼市。二是继续遏制房地产泡沫化,严肃查处各类违规房地产融资行为。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购房者合理的购房需求,实行差别化房贷政策。具体看,针对楼市需求方,也就是购房者,控制其贷款成本及贷款的总体额度;对刚需、合理的改善性需求应予以适度支持;对投机性购房需求坚决抑制。住房信贷方面,在额度、利率上采取差别化政策。

针对楼市供给方,也就是在房地产业开发端,金融业将坚决贯彻执行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政策,严控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不得向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贷款。

支持租赁市场

发挥金融工具匹配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在这一基调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转型启动。昔日“拿地卖房”模式举步维艰,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选择向“出售与持有运营并举”转型。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从增量向存量转变的显著变化。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房地产的长效机制是一个一揽子计划,包含土地、金融、税收等一系列工具。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将对金融行业产生很大影响。通过在交易、税费、信贷等环节作适当的限制,来管控房地产市场中的过度投机行为。同时房地产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面临洗牌。房地产商有很大动力来探索新的融资方式。从金融角度看,银行业也在思考新的商业模式。

2017年以来,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正加速抢滩住房租赁市场。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正规军”已经展开了对住房租赁市场的尝试。

中联基金总经理何亮宇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需要发挥金融工具的匹配性。实现金融与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的新要求,核心就是从金融单边支持房地产市场的扩张增长转向支持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建设。而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金融工具来匹配和支撑,并通过资本市场形成闭环,用市场机制来倒逼,用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以及持续的监督和管理,来促使房地产业走向良性发展。

创新金融产品

租赁住房REITs走进风口

2017年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传来好消息,重庆龙湖企业拓展有限公司申报的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经上交所预审核通过,获证监会核准。这意味着全国首单公募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正式“落地”。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住房租赁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是近期交易所债券市场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何亮宇向记者解释,由于租赁房建设,尚不符合现行有效的开发贷政策,因此,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就是在租赁住房建设中替代开发贷的金融创新产品。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住房租赁企业发行债券、不动产证券化产品”。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的“落地”,可为资本市场服务住房租赁行业发展积累有益经验,对加快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

与此同时,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旭辉地产租赁住房REITs获批发行,标志着住房租赁市场与金融市场衔接,租赁住房REITs走进风口。租赁住房REITs是不动产资产证券化产品。通俗地讲,就是以商业物业、住宅等不动产财产或不动产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以未来产生的运营现金流为投资人主要收益来源的金融产品。

我国城市化经过10余年的高速发展,在住宅开发的同时,沉淀了大量优质的持有型物业,包括办公楼、零售物业、公寓、仓库、养老地产等,这些都是可以证券化的优良基础资产。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光华思想力”REITs课题组测算,中国公募REITs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至12万亿元。

何亮宇告诉记者,不动产资产证券化,是将这些持有型物业运营成熟后,进行证券化盘活,让各类资金来持有当投资人,把过去的贷款变成今天的投资。这有三大好处:首先,不动产证券化符合现代金融的方向,发挥资本市场优势,从简单贷款向投资转变,从相对封闭向公开透明转变,从个性非标向标准化转变,倒逼银行不要做简单的存款放贷业务,而要进行投资考量。对于金融业来说,是打破刚兑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次,对于开发商而言,长时间占用资金会降低资金效率。其资金一个重要盘活退出渠道就是资产证券化。租赁住房证券化有利于租赁住房企业加快资金回笼,解决租赁住房投资回收周期过长的忧虑。而只要退出渠道有了解决出口,前端的投入资金就能更好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从“重拿地”投资的开发销售模式,向“重管理运营”的持有经营模式转型发展。

最后,对于政府来说,有利于加大租赁住房房源的供给,助力租赁住房市场快速发展。持有型物业从拿地到投入运营相对稳定后证券化退出,周期大概在3年左右。把不动产资产证券化盘活是完成持有型物业与金融实现良性循环的闭环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把前期投入尽快盘活形成新的投资能力。资产证券化为房地产企业提供创新融资渠道和投资退出路径,同时,以租金作为收益来源的REITs安全性高,也能给社会资金提供比较好的投资渠道。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峥认为,REITs是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建设REITs市场,将为PPP及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可行的金融战略,为雄安新区的发展提供金融新思路,能够推动不动产行业产业升级和盈利模式的转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