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8年03月

2018楼市小年?房企销售目标继续冲高

2018楼市小年?房企销售目标继续冲高

3月是房企年报集中发布期,2017年,在强力的宏观调控下,房地产行业呈现出新的格局:一方面,随着长效机制的提出,房地产行业面临转型;另一方面租赁市场的打开、绿色建筑的倡导也为房地产行业提供新机遇。

第一、二梯队差距逐渐拉开

2017年,以碧桂园为首的龙头企业率先撞线5000亿元销售额大关,而一大批徘徊在200亿-800亿规模的中型房企,也成功冲击千亿。在这一年,业内公认的房企排行遭遇洗牌。以碧桂园、万科、恒大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一骑绝尘,销售额突破5000亿大关的同时,也将第二梯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按照目前已公布年报的企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暂列第四位的融创销售额3620.1亿元,第五位的中海销售额为2320.7亿港元,约合1859.9亿元人民币;而暂列第六的龙湖销售额为1560.8亿元,同第一梯队5000亿元规模有着较明显差距。还有企业的年报尚未正式公布,按照此前发布的业绩预报来看,2017年房企10强的门槛已经达到千亿大关。

同时,从目前已经公布业绩报(含预报)的房企来看,目前有不少房企的业绩规模集中在300亿元-500亿元。换句话说,500亿规模正在成为房企的一道新门槛。

新晋房企冲击老格局

除第一梯队一骑绝尘之外,一些徘徊于第三梯队的房企在2017年已经成功冲击了第二梯队的格局。比如新城地产、滨江集团、融信中国、中骏地产等,曾经在百亿规模徘徊的房企都取得了300亿-800亿元不等的销售额。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提出在2018年取得千亿销售额。而一些近几年业绩增长较快的企业,比如新城控股更是提出了1800亿元的销售目标。

对此,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表示:“很多房企通过做大目标实现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很多目标的提出是站在2017年销售业绩不错的基础上,但可能忽视市场周期波动,这样导致部分目标基础不扎实。”

有些房企千亿目标也并非毫无根据,比如新城控股截至2017年,手中已有土地储备3392万平方米;而提出1200亿目标的融信中国,手中也拥有23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

冲规模还是保利润?

伴随着行业格局变化的进一步加剧,究竟是追求规模?还是追求利润?从2017年各家房企的表现来看,对于规模的追求仍然是市场的主流,虽然万科和恒大在年报中强调对利润的追求,但前提是这两家房企的规模已经坐实中国地产企业前三的地位。

有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的规模与利润之争并无标准答案。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解。对于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他们可以不在乎排名,比如恒大在今年提出的业绩目标就是5500亿元左右,放缓了增速,并且重视利润,而碧桂园、万科更是不谈业绩目标。

对此,严跃进认为,做利润本身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竞争力,因为单纯市场规模的扩大,并不能带来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所以从规模到盈利,其实是企业成长的一个必然选择。从实际情况看,当前房企确实需要研究增收增利的关系。不过,对市场上大多数的中型房企来说,冲击规模还是有必要的。

储备

50家房企拿地金额上涨超7成

2017年,土地市场逆市火爆。有些房企一掷千金只为在热点城市夺地,也有些房企敏锐捕捉到政策风险信号而谨慎克制。业内人士指出,房企城市投资策略有所差异,这和企业的业务定位有关。

房企积极补仓

在调控政策背景下,2017年房企整体拿地规模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中原地产统计显示,在招拍挂方面,2017年全年,拿地最积极的50家房企合计拿地金额达到了23927亿。与2016年同期拿地金额13668亿对比,涨幅达75%。

记者统计发现,2017年,无论是拿地金额、还是拿地面积,碧桂园都独占鳌头,延续其近年来一贯的激进扩张路线。碧桂园2017年新增土地投资4794.5亿元,新获取土地预期建筑面积为14110.6万平方米,分别同比增170.1%和61.2%。截至2017年末,碧桂园已签约或已摘牌的土地储备28180万平方米,另有潜在的土地储备约1.42亿平方米。

恒大也在积极补仓。2017年恒大新增土地储备面积12600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恒大土地储备达到31185万平方米,世邦魏理仕对恒大土地储备的评估值为10386亿元。

除龙头房企外,其他企业亦在积极拿地。2017年富力新增权益土地总建筑面积1811万平方米,2017年,新城控股新增土地建筑面积3393万平方米,同比2016年的1424万平方米翻番。

不过,调控背景下,还有部分企业在开发业务上持谨慎态度,万科就是典型之一。据悉,万科根据销售回款、融资情况决定合理的投资节奏,关注各种并购机会和合作、股权收购、代建等多元化渠道,获取合理价格的土地资源。公告显示,2017年万科新增项目216个,总规划建筑面积为4615.4万平方米,权益规划建筑面积2768.1万平方米。按权益投资金额计算,90%位于一二线城市。

三四线及粤港澳大湾区成布局重地

值得注意的是,仍在大举攻城略地的房企们,其拿地策略由原来紧盯一线城市,转为聚焦更广大的二线热点及潜力城市,并扩围到三大经济圈的三四线城市。同策研究院总监张宏伟指出,一二线调控政策,导致房企无法在一线城市有所表现,而在三四线,甚至四五线城市,反而能出业绩,这种状况今年还会持续。

以碧桂园为例,2017年碧桂园新增土地投资中,三四线城市的金额、面积占比都有显著提升,而一线城市的新增土地投资占比则大幅降低,由此可见,碧桂园依然坚定看好三四线城市。

记者注意到,粤港澳大湾区也是房企布局重地。2017年龙湖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区域新增土地面积同比增加较多,分别达165%和121%。此外,雅居乐在粤港澳大湾区共有土储超1100万平方米,占总体土地储备的32.5%。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房企投资策略有差异,这和企业的业务定位有关。总体而言,今年二季度预计部分房企仍会积极拿地。

利润

超8成房企利润大涨

又是一年财报季,包括万科、恒大、中海等龙头房企纷纷亮出2017年财报成绩单。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29日,已有超30家上市房企公布了年报。从已经发布财报的企业看,超八成利润实现大涨。业内人士认为,净利润的爆发,最主要原因在于房价增幅带来结转收入的提升,以及营收的快速增长。

50家房企平均净利率12.3%

对于多数房企而言,2017年是丰收年。中原地产研究中心通过统计超50家房企的年报发现,2017年房地产行业主流企业,平均净利率高达12.3%,而2016年全年房企平均净利率为9.73%,2015年则是9.69%,相比前两年不足10%的净利率,2017年有了明显上升。

中海还是那个“利润王”。2017年中海地产实现净利润421亿港元,净利润率为25%,处于行业高位。2017年中海地产投资积极,土地交易成本剧增,但公司净利润率不降反升,可见中海地产的成本及费用控制能力之强。

前三强的利润业绩排名分别为,恒大领跑,万科第二,碧桂园第三。三家龙头房企的营业收入依次为3110亿元、2429亿元和226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依次为274.3亿元、280.5亿元和260.6亿元。

不仅如此,其他房企的利润增幅表现也十分抢眼。以新城控股为例,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0.29亿元,比2016年增长99.68%;富力地产2017年度净利润创新高,大幅增加204%至214.2亿元;雅居乐去年该公司股东应占利润60.25亿元,同比增长163.8%。

业绩、土储拉高利润

对于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当前很多房企净利润爆发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企业经营业绩增大,同时营销成本降低;二是这几年相关部门对企业的减税力度较大,尤其是一些可抵扣的项目增多,这都会直接或间接带来企业纳税成本的降低。

亿翰智库中国上市房企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小雨指出,利润大幅增长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2016年以来,项目销售溢价大幅提升,2017年部分项目开始结转,从而使企业毛利润率大幅上升;二是2016年融资环境宽松,房企融入大量低成本的资金,使得2017年房企的资金成本下降,从而提升净利润率。

从房企年报看,利润大幅增长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房企销售额的大增。从销售额上看,2017年,碧桂园、万科、恒大三家企业都跨入5000亿元的销售额门槛,不仅如此,克而瑞的榜单显示,另有21家房企销售规模在500亿-1000亿元之间。

其中,房企的土地储备积累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对于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中国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就表示,虽然恒大2017年的销售均价不到一万元,但拥有超前的土地储备,土储原值超过5000亿元。

问题在于,房企能否在2018年依旧保持继续上涨的势头?从房企陆续发布的业绩目标来看,房企似乎信心十足。

严跃进表示,预计今年房企利润行情会继续延续,至少目前来看,政策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是利好效应。此外,部分购房需求或在今年释放,伴随企业营销能力的提升,成本也会压缩。负债

超半数房企负债率走高

增长是2017年各家房企年报的关键词,不过,作为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指标,负债率的攀升则需要小心了。据记者观察,2017年,虽然很多房企的融资成本下降,但超过半数房企负债率指标走高,有不少企业更是高于80%的行业普遍水平。但不同于以往的是,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资金链安全预期成为重要话题,房企更是提出降负债的目标和措施。

8家房企资产负债率超80%

虽然,高负债为企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但是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下,房企不惜拼规模举债拿地,使负债率居高不下。

中国指数研究院百强数据报告显示,房企追逐规模扩张的同时,也通过加大杠杆率进一步拉升了负债水平,使得负债压力有所加大。百强房企在2017年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8.9%,相比2016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逼近企业资产负债率红线。其中,短期偿债压力明显加大,流动比率均值为2.11,较2016年上升0.02。

据已经披露年报的20家上市房企数据显示,有8家房企资产负债率超过80%,有位于销售业绩前三名的碧桂园和万科,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8.9%、83.98%,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2.7%、3.44%,还有去年销售业绩增速明显的新城控股、融信地产等,资产负债率达到86%、81.93%,增加2.4%、6.88%。此外,富力地产负债率高达128%,主要原因是超过200亿元三次收购万达海内外资产,虽然为富力赢得利润,但也使其债务居高不下。

作为衡量财务结构稳定性的净负债率,去年也普遍提升。诸如碧桂园,净负债率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8.2%至56.9%。中海地产、招商蛇口的净负债率虽然只有27%、45%,但是增幅高达20%、36.9%。而针对万科2017年8.8%的低净负债率,万科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祝九胜表示:“8.8%的净负债率是短期的,正常是在20%-40%。”

加大杠杆扩大土储规模成为房企负债增高的主要原因。据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50家房企拿地金额同比涨幅高达75%,受此影响,房企融资规模攀升。据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11月,其监控的108家房企股权融资规模达到1443亿元,相比2016年全年大幅增长96%。

多种手段降负债

一边是对于土地储备的饥渴,一边则是攀升的负债率,对于房企们来说,高负债既是蜜糖,又是毒药。虽然通过高杠杆、高负债率的方式能够实现快速扩张,但是,近一年来,由于政策生变、土地成本增加、融资渠道收紧,这种模式风险加大,必然引起房企自身的关注。

对此,各大房企在2017年年报发布现场表现出了降负债的意愿和目标,新城控股相关负责人认为,90%的负债率是不满意的,还会继续往下压;融信地产希望2018年底回到100%以下;招商蛇口表示会将负债率控制在45%以下;旭辉控股负责人表示永远不会去碰95%的红线和85%的警戒线。

对于降负债的措施及手段,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表示,未来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把高利率的信托融资置换出来,从而在整体上优化债务结构。

融信地产首席财务官曾飞燕表示,公司会以谨慎的态度拿地和开放项目,保存更多现金,控制负债的规模增速。随着结转收入规模增加,未来净资产也将进一步增加。除此之外,公司会考虑进一步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厚公司的核心资本,坚持轻资产战略,引进更多资源。

负债

超半数房企负债率走高

增长是2017年各家房企年报的关键词,不过,作为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指标,负债率的攀升则需要小心了。据记者观察,2017年,虽然很多房企的融资成本下降,但超过半数房企负债率指标走高,有不少企业更是高于80%的行业普遍水平。但不同于以往的是,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资金链安全预期成为重要话题,房企更是提出降负债的目标和措施。

8家房企资产负债率超80%

虽然,高负债为企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但是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下,房企不惜拼规模举债拿地,使负债率居高不下。

中国指数研究院百强数据报告显示,房企追逐规模扩张的同时,也通过加大杠杆率进一步拉升了负债水平,使得负债压力有所加大。百强房企在2017年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8.9%,相比2016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逼近企业资产负债率红线。其中,短期偿债压力明显加大,流动比率均值为2.11,较2016年上升0.02。

据已经披露年报的20家上市房企数据显示,有8家房企资产负债率超过80%,有位于销售业绩前三名的碧桂园和万科,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8.9%、83.98%,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2.7%、3.44%,还有去年销售业绩增速明显的新城控股、融信地产等,资产负债率达到86%、81.93%,增加2.4%、6.88%。此外,富力地产负债率高达128%,主要原因是超过200亿元三次收购万达海内外资产,虽然为富力赢得利润,但也使其债务居高不下。

作为衡量财务结构稳定性的净负债率,去年也普遍提升。诸如碧桂园,净负债率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8.2%至56.9%。中海地产、招商蛇口的净负债率虽然只有27%、45%,但是增幅高达20%、36.9%。而针对万科2017年8.8%的低净负债率,万科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祝九胜表示:“8.8%的净负债率是短期的,正常是在20%-40%。”

加大杠杆扩大土储规模成为房企负债增高的主要原因。据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50家房企拿地金额同比涨幅高达75%,受此影响,房企融资规模攀升。据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11月,其监控的108家房企股权融资规模达到1443亿元,相比2016年全年大幅增长96%。

多种手段降负债

一边是对于土地储备的饥渴,一边则是攀升的负债率,对于房企们来说,高负债既是蜜糖,又是毒药。虽然通过高杠杆、高负债率的方式能够实现快速扩张,但是,近一年来,由于政策生变、土地成本增加、融资渠道收紧,这种模式风险加大,必然引起房企自身的关注。

对此,各大房企在2017年年报发布现场表现出了降负债的意愿和目标,新城控股相关负责人认为,90%的负债率是不满意的,还会继续往下压;融信地产希望2018年底回到100%以下;招商蛇口表示会将负债率控制在45%以下;旭辉控股负责人表示永远不会去碰95%的红线和85%的警戒线。

对于降负债的措施及手段,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表示,未来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把高利率的信托融资置换出来,从而在整体上优化债务结构。

融信地产首席财务官曾飞燕表示,公司会以谨慎的态度拿地和开放项目,保存更多现金,控制负债的规模增速。随着结转收入规模增加,未来净资产也将进一步增加。除此之外,公司会考虑进一步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厚公司的核心资本,坚持轻资产战略,引进更多资源。

丰台区横七条违法建设今天开拆

丰台区横七条与顺五条交叉口处,彩钢板棚子、砖混的平房,形成一排连绵的商铺,过去几年中,周边居民对这些商铺的反映不少,其中除了向街道反映,也向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12345反映过占道经营、扰民等问题,今天上午,这些商铺所存在的违法建设被全部拆除,周边百姓的烦恼从根儿上解决了。

500平方米违建全部拆除

今天上午九点半,街道、城管分队的相关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开始对位于此处的违法建设进行拆除。随着挖掘机的作业,隐藏在这些违建内的隐患也逐渐显露出来。违建被推倒后记者看到,这些建筑物的房顶与墙壁多为彩钢结构,一片薄木板和铁板间夹的都是易燃的塑料泡沫,在这种情况下经营小餐馆存在着不小的隐患。

从最初将这片沿街建筑纳入台账到如今正在动工拆除,社区的工作人员可以说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其实这些经营者对店铺的情况心知肚明,但对于拆除和治理还是心存侥幸。我们最开始入户做工作时不少店铺的经营者往往采取避而不见的策略,而店内的服务员往往又无法做主。”横七条第三社区主任张德海告诉记者,“这些店铺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每间都跑了不下十次,有的为了能够联系到经营者和房东也打了不少的电话。通过几个月坚持不懈的工作,这些经营者最终都出面开始配合我们的工作。”

拆除违建将加强绿化

违建拆除前,记者也走访过这条街巷,这500多平方米的违法建设里存在着大约10家商铺,这一整排违法建设的存在,逐渐成了周围百姓的“老生常谈”。水果店、小饭馆、打印店,确实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方便,可转念一想,代价太大了。

“便道被占了一半还多呢。”顺五条一进口,便道原先很宽,老居民还有印象,近几年搬来的人所看到的,就是被商铺挤占后的这一条窄路。各家商铺多多少少也存在着店外经营的问题,剩下的这一窄条便道,居民们说往往也是凌乱不堪的,推销的商品、暂放的杂物、未及时清理的垃圾,甚至让人路过时得“高抬腿”。

“都几点了,还让不让人睡觉!”半夜,有居民被楼下的嬉闹声吵醒了。横七条40号楼是离这些违法建设最近的居民楼。尤其天暖时,楼前小饭馆打烊有时挺晚,酒客们的推杯换盏之声,犹如在床边一般。今年夏天,居民们终于能睡上安稳觉了。

这些违法建设因为历史原因遗留至今,所存在的问题街道办事处一直非常关注。据了解,此次这500多平方米违法建设拆除后,不单单是要把便道还原到以前的宽度,在未来的两三个月内,街道办事处还将加强这条街巷内的绿化,让居民们身边的环境有大幅度的提升。

让环境与功能并存

记者从东铁匠营街道城管科了解到,今年街道也将继续加大背街小巷治理的力度,与去年相比,不单是要治理违法建设、开墙打洞等问题,工作重心也将从治理逐渐向促提升迈进。通过前期大量的摸排工作,街道今年计划治理开墙打洞631处,这个数字在全区计划中,占比已经超过一半。

今天记者所看到横七条违法建设的拆除,可算作是街道今年治理行动的开始。违法建设拆除后,除了街巷的“留白增绿”,街道也会从服务角度,在社区为居民们引入更多便民措施。“生活环境变好了,必要的便民服务同样不会缺失,请大家放心。” 本报记者景一鸣 陈圣禹

绿城:今年可售货值2351亿元 未来代建将占到一半左右

新京报快讯(记者段文平)3月29日下午,绿城中国在香港举行2017年业绩发布会,公司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曹舟南表示,目前绿城中国可售储备已经达到8550亿,其中投资项目4230亿,代建4250亿,几乎占一半。

根据绿城年报,2017年,该公司累计取得总合同销售面积约827万平方米,总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1463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累计取得投资项目合同销售面积约444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约1033亿元,以品牌输出、管理输出的代建管理项目累计取得合同销售面积约383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约430亿元,占总合同销售金额的29%,较2016年同比增长138%。

代建项目面积占比达到46%,但销售额占比仅为29%,对此,曹舟南表示,主要是战略和价格因素造成的。“从投资拿地的角度来讲,绿城新增土地中86%布局在一二线城市。为什么?因为要把三四线城市空间腾挪给代建项目,而且三四线城市价格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差别很大。”

对于今年的可售货值,绿城年报显示,2018年绿城集团预计整体可售面积约为1211万平方米,整体可售金额约为人民币2351亿元。其中,2018年绿城集团将有140个投资项目在售,预计可售面积约641万平方米,可售金额约1573亿元,分区域来看,一二线城市可售面积约365万平方米,可售金额约1066亿,占2018年可售金额的68%。此外,代建项目预计可售面积约570万平方米,可售金额约778亿元。

3·17新政一周年:二手房跌了20% 商住公寓狂降九成多

每经记者 舒曼曼 每经编辑 魏文艺

价格下跌在北京二手房市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商办类市场的成交量更是全面降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走访调查发现,自2017年“3·17新政”以来的一年中,北京市二手房降价幅度在15%~20%之间,不少二手房价格每平方米下降1万元~1.5万元;而商住类公寓签约量同比跌幅达到94.6%。

对此,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表示,“3·17新政”及后续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调控力度可谓史无前例,且切中要害,市场逐渐进入到刚需主导、买方主导的状态,未来北京二手房市场将表现得更加健康、稳定。

CFP图

二手房成交量“腰斩”

“现在二手房价格明显有所下降,目前已经降到5万元/平方米左右。”北京丰台区方庄区域一家房产中介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该区域最高的时候基本在6万~6.5万元/平方米。

位于大兴区一家房产中介的工作人员则向记者透露,“二手房市场从上个月开始有所好转,原来是不行,整个(去年)一年都不行。现在我们一个月卖三四套房子没问题,而去年一年里跑两三个月仅能卖出一套……”

在政策表现上,北京市出台了一连串抑制房价和投机行为的限购、限贷措施。“3·17新政”规定,商业贷款变为“认北京住房及认全国贷款记录”,二套房普通住宅首付升至60%,二套非普通住宅首付升至80%,贷款年限缩至25年,企业购买住房需满3年才可上市。去年3月22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公告,非京籍买房按照个税审核的,其“连续5年”的审核标准由每年1次改为自申请月的上一个月开始往前推算60个月连续缴纳。

去年3月26日,继通州后,全市范围内的商办类房产开始限购,杜绝“商改住”。此外从去年1月至今,多家银行上调商贷利率,原本的8.9折、9折利率优惠纷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1.1倍、1.2倍于基准利率的新利率,甚至还有针对二套房的定向加息。面对政策的多管齐下,北京二手房市场步入下行通道。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北京楼市成交全面萎缩,新建商品房住宅类合计调控后一年签约23324套,同比下调幅度达到48.7%,刷新了历史最低记录。其中,二手房成交量下调了52.%。在调控前一年的2016年二手房签约254916套,调控后一年的签约只有121946套。

据我爱我家集团市场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除怀柔、门头沟、密云、延庆、开发区等近期交易量较少的区域外,2018年3月二手住宅价格较2017年4月下跌了8%~30%不等,其中通州区跌幅最大,达到了29.1%。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海淀区汤泉逸墅已成交的小区中发现,一户三室两厅160平方米的二手房,挂牌价1690万元,经过一次调价,最终于3月12日以1570万元的价格成交,业主直降120万元。

上述中介人员坦言,北京二手房市场现在回到了两年前,购房者逐渐掌握议价的主动权。

西城区一位中介人员也明显感受到降价,最近成交的马连道中里一套2室1厅约80平方米的二手房,成交价517万元,较挂牌时的73000元/平方米降至65911元/平方米,每平方米降价约8000元。因业主急于脱手,从挂牌到成交仅用了16天。

链家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的“3·17新政”结束了北京房价连续17个月上涨的势头,随后价格出现连续9个月的下跌,累计跌幅15%左右。2018年3月北京二手房均价为58527元/平方米,与2016年12月的水平接近。目前,北京二手房房价似乎出现了企稳迹象,1月房价环比上涨0.3%,2月环比下跌0.5%。

商办市场全面“冰冻”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除了新房二手房价格出现下降,商办类政策调控一周年后,整体市场成交全面降温,商住公寓签约只有3589套,同比调控前一年的67013套,跌幅达到了94.6%。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商办市场目前看,整体成交量全面萎缩,特别是在2017年3月调控前,商住签约单月接近万套,调控一年后,除了通州个别项目,单月接近0成交。史上最严格的商办限购政策,对北京楼市之前过热的商办市场打击非常明显,整体市场全面冰冻。

不仅仅交易市场出现了明显降温,土地市场商办类也出现了明显退烧。商办限购后出让的13宗商办地块,溢价率明显下调,并出现流标现象。限购前商办土地平均溢价率115%,而调控一年后溢价率只有12.39%。从平均价格看,商办市场二手房价格已经平均下调超过30%,部分二手房商住甚至出现了价格跌幅超过40%。

北京新政除了对市场需求端抑制以外,2017年租赁市场的崛起也给北京楼市带来新变化。

链家研究院院长杨现领认为,未来北京只有三类房子:商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和租赁住房。租赁住房保障低端需求、共有产权保障中端需求、商品住房保障高端需求,从而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撑、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体系。

从供地情况来看,张大伟预计从2018年3月开始,北京将有大量的限价商品房与共有产权房上市,而整体市场在2018年有可能继续降温。对于刚需购房者来说,在大量低价房源上市后,选择余地增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秘书长赵秀池表示,回归居住属性功能其中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要大力发展租赁市场,而通过过去一年的限购限价政策稳定了房地产市场,所以大家的投资预期趋于稳定,投资需求被控制,不再有投资的冲动。

房企三四线大力拿地 那些城市能卖的好吗

房企三四线大力拿地 那些城市能卖的好吗

在因城施策的政策环境下,虽然一线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严调控”致成交规模明显缩减,但温和二线城市及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政策机遇让不少房企尝到了甜头。在定下2018年新目标的同时,不少房企纷纷在温和二线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跑马圈地。中指院数据显示,50家百亿代表房企去年在三四线城市拿地面积增长145%至约1.7亿平方米,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至46.1%。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去库存红利逐渐释放的背景下,温和二线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能否承受房企们的“目标”重任?

拿地重心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据中指院数据,2017年百亿房企的销售额中,一线城市贡献占比下降6.3个百分点至20.7%;二线城市贡献占比上升5.4个百分点至61.2%;三四线城市贡献占比上升1个百分点至18.2%。

以龙头房企碧桂园为例,2017年碧桂园实现合约销售5508亿元,同比增长78%,稳居房企首位。从城市布局来看,碧桂园约有42%的销售额来源于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则贡献了58%的销售额。

而房企在土地市场的动作,也显示出其拿地重心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特征。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50家百亿代表房企2017年在一线城市拿地约18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在二线城市拿地约180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7%;在三四线城市拿地面积170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5%。土地储备中,三四线城市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至46.1%。

从土地出让和地价变动情况看,三四线城市的地价在房企们的追逐下也水涨船高。中指院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300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40123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分别为6250亿元、20596亿元、13277亿元;成交均价分别为9447元/平方米、3183元/平方米、1370元/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4%、19%、56%。

而三四线去库存政策红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促成了一批房企新生力量的崛起。如浙系房企祥生,中指院数据显示,2017年其合约销售620亿元,同比增长91%,。其在售的60个项目中,除4个位于杭州外,其余56个均位于三四线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策红利吸引着一批房企拿地重心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但还有一些房企的布局却在收缩三四线、聚焦一二线。

深圳控股早前曾表示,三四线现在的风险在累计,未来会越来越大。而其在去年相继卖出部分三四线城市项目,基本完成了从三四线退出的战略安排。

而滨江集团此前也表示将聚焦杭州,计划在今年力争实现千亿目标的同时,在杭州市场实现300亿元的销售额。

对此,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认为,这类房企与大多数全国性房企布局一二线热点城市不同,它们的投资更多下沉到三线,甚至四线城市,既有效避开了与龙头房企的直接竞争,也很好地享受到了三四线去库存、热点城市需求外溢的红利。

三四线楼市走势将出现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三四线城市楼市迎来的高光时刻,与以棚改货币化安置为主的去库存政策密切相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自2005年首次提出棚改政策以来,我国的棚改工程逐渐从东北走向全国。2005年至2007年东北三省率先大规模推行棚改,让200多万居民全部迁入新居。2008年至2012年,棚改开工1260万套。2013至2014年棚改新开工780万套。2015年6月,国务院提出棚改三年计划,3年时间棚改新开工1800万套。而根据规划,未来3年棚改计划新开工1500万套。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央行于2014年创设的PSL(抵押补充贷款)对棚改项目提供长期、低息的信贷支持,以及国务院自2015年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对棚改的快速推进至关重要。

而棚改货币化带来的是库存的快速去化。易居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棚改货币化安置面积达1.5亿平方米、2016年为2.5亿平方米、2017年约2.6亿平方米,分别占当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13%、18%、24%。并认为棚改是三四线城市楼市热销的重要原因。

“之前三四线城市楼市的火热,更多的是基于中央棚改政策的支撑,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棚改的资金支持力度。”中房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另需指出的是,此轮三四线楼市库存的快速去化,除受棚改货币化安置影响外,一二线城市强调控带来的需求外溢,也是部分城市楼市火热的重要原因。

如环沪都市圈的浙江省嘉兴市。2017年嘉兴市房地产开发投资724亿元,跃升至全省第4位,同比增速全省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三四线城市的楼市走势正在分化。易居研究院的50城(涵盖4个一线城市、16个二线城市、30个三线城市)住宅成交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有34个城市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跌,三线城市占了19个,廊坊、蚌埠、兰州、宁波、赣州跌幅居前,其中廊坊跌幅达到85%、蚌埠为79%、赣州为61%。

“这其实是一个很强的政策信号,当前三四线城市楼市出现分化,一些城市还需要继续坚持去库存,而个别城市楼市投资投机需求旺盛,需要积极抑制房价快速上涨。”严跃进认为,一些没有经济、人口、收入等基本面支撑的三四线城市楼市,可能会在偏紧的政策环境和信贷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出现降温。房企要慎重在三四线城市高溢价拿地,要加强市场研究。

“今年棚改计划为580万套,在信贷偏紧的背景下,一些得不到棚改资金支持的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将会面临一定风险。”陈晟认为,除关注都市圈、城市群内受热点城市外溢需求影响的三四线城市外,区域内部分高铁沿线的三四线城市也值得关注。

融创将成立专门的文旅集团

2018年3月29日上午,融创中国在香港召开业绩发布会

每经记者 吴若凡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曾健辉

2018年3月29日上午,在融创中国业绩会上,融创中国执行董事汪孟德称,作为管理层,财务表现就是股东价值、现金流能够有良好增长。在业务布局方面,物业和文旅板块是融创的长期规划,这一两年最重要的任务是快速增强文旅板块的运营能力。从整个市场来看,融创能够经营好文旅。在资本解决方案上,未来两三年,融创将给文旅板块引入资金,不排除用REITs等方式。

关于文旅资产,汪孟德表示,融创持有的体量和成本非常合适。相信随着消费的快速升级,未来文旅的增长空间非常大。2018年,融创会成立专门的文旅集团,和万达一起提升整体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未来三到五年,融创在文旅这块会有很高的提升。

孙宏斌:谁愿意接盘乐视,我打九折卖,价格好商量

2018年3月29日上午,融创中国在香港召开业绩发布会

每经记者 吴若凡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曾健辉

2018年3月29日上午,在融创中国业绩会上,谈及投资万达、乐视和接手海航旗下土地,孙宏斌表示,对融创来说,这些就是个生意。我在投乐视的时候一直强调这是个生意,虽然判断错了;海航我们就是买了块地,哪有这么复杂?万达也是生意,就是个生意而已。

很多开发商朋友都问我,你那个并购信息是哪来的?都是别人来找我的,大的并购是和这个老板相互认识,然后打个电话就成了。我们之所以并购比别人多,是信息比别人多。因为我(手里)有20个项目,挑一个肯定是好的,这就是投资为什么会做对的(原因),我们有大量的并购信息。过去几年,融创的并购案子超过全世界任何一家投行,通过这些,我们积累了经验和口碑。

有媒体问孙宏斌会不会把乐视卖了?他说,如果乐视有谁愿意接盘,你帮我问下,我打九折卖给他。要真有意的话,还能商量价格,这就是生意不难做的原因。当时我投资是70亿,这一次增资是30亿,只要价格合适肯定会有人来的,乐视智家我当时是300亿(估值),现在肯定要亏掉三分之二,要做成就得按市场来,但乐视网没法弄,没法增资,因为规则不允许。

京城已非”淘金地” 有本地房企2017年同比狂降86%

每经实习记者 李诗琪 记者 舒曼曼

每经编辑 梁秋月

伴随着众多房企的销售额屡创新高以及“千亿俱乐部”的不断扩容,2017年是房企们持续高歌猛进的一年。而与此相对的是,由于“3.17新政”以来的一系列地产调控政策,一度成绩亮眼的北京市场如今逐渐回归理性、慢慢退烧。

对于广大刚需住房客来说,楼市降温实属喜闻乐见;但对房企而言,北京不再是昔日楼市淘金地,销售额缩水、江湖地位生变,做出改变成为了当务之急。

北京“3.17新政”已过去一年,在这一年里,接连不断的调控政策究竟对房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房企们面对当前的政策、市场情况又做出了怎样的变革?

CFP图

销售额、排名齐震荡

面对严厉的调控政策,2017年在京房企的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纷纷呈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据克而瑞数据统计,2017年,前十名在京房企共实现销售面积367.49万平方米,同比减少近45%;销售金额1515.38亿元,同比减少近30%。

2016年,北京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房企一度达到7家之多,而2017年,销售额破100亿元的仅仅7家,其中只有首开、泰禾和万科3家房企的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大关。

根据目前多家房企发布的2017年业绩报告,2017年北京楼市调控政策均是他们业绩变动绕不开的因素。金隅地产在公告中透露,如果政府继续出台更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会为公司房地产业务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在京房企的排名格局也产生了较大震动,业务范围立足北京的公司成为受北京3.17新政影响最大的对象。

亚豪机构市场研究部总监郭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过去一年,北京地区房地产调控颁布了有关限购、限贷、限价、限商、限售的“五限”政策,这些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对房企而言,中小型企业以及业务集中北京本地的企业将体现得最为明显。

据克而瑞的统计,2017年“京城房企一哥”的称号依旧被首开以257.1亿元的销售额占有;不过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7年万科以307.5亿元的在京签约销售额力压首开问鼎冠军。

不仅如此,根据不同机构的统计,2017年首开在全国的房企名次产生了大幅度下降,甚至已经跌出三十强之列。首开股份董秘王怡曾对记者表示,过去一年其销售额的变动主要原因在于,首开对市场的布局重点集中在北京,因此受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考验。

然而,在京房企中销售额降幅最大的却并非首开,而是和裕地产。记者了解到,成立于1999年的和裕地产主要致力于开发高品质住宅,所有项目均集中在北京境内,因此在本轮调控中成为受影响最大的企业之一。

数据显示,2017年,和裕地产的销售额由2016年的243.1亿元猛降至去年的33亿元,同比下滑86%,其在全国的销售排名也由2016年的第66位跌到了如今的200名之外。

抱团取暖积极求变

面对北京日趋严厉的地产调控政策,房企们也正在做出改变。目前来看,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了房企的经营策略和业务布局层面。

与此前的激烈竞争态势不同,过去一年里,在京房企抱团取暖的现象十分常见。由于限价地和土地自持比例的增多,房企联合拿地联合开发的操作模式逐渐成为常态。根据中指院的数据,北京2017年销售金额排名前五的项目,全部为联合开发。

在商业地产领域,类似这种抱团现象也十分常见。公开消息显示,为应对北京市发布的商办调控政策,以及当前趋于“冰冻”的商办市场,北京保利联合金茂、绿地、首创、华润、远洋、旭辉等房企,成立北京商办联盟。

在业务布局层面,随着政策对共有产权房以及住房租赁市场等领域的支持,各在京房企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和布局也不断增加。

在住房租赁房方面,根据北京市住建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北京已累计推出27个企业自持租赁房项目,企业自持面积约143万平方米,其中万科、中铁、首创、首开的房企均参与其中。

与此同时,包括万科、龙湖、远洋在内的多家在京房企均开始涉足长租公寓业务,其中龙湖旗下的冠寓还首次将长租公寓、联合办公、配套商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小综合体生态模式的业务创新。

对于在京房企的多元化布局,郭毅表示,无论是共有产权住房还是长租公寓,房企对此的大力投资都有各自的诉求。对于共有产权房来说,房企一方面可以用相对低廉的融资成本获取相应的资金;另一方面共有产权房的销售回款的回收速度也比较快,营销成本也更容易控制。但对于房屋租赁来说,目前市场上仍没有一种很好的经营模式,也没有哪家企业在这类项目上实现营收平衡,目前依旧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来做出全新的布局。

多城土地调控加码成“潮” 开发商如何突破高压周期?

每经记者 吴若凡 每经编辑 曾健辉

2017年以来,楼市调控政策层出不穷,并逐渐从大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延展,调控手段也日臻娴熟,覆盖售前、售中到售后。至今,仍有城市在连续升级调控政策,市场端“限购、限贷、限价、限售”叠加,土地端“竞持、熔断、评分、摇号”迭出。

尤其是土地端,出让结构已经出现重大改变,“竞自持”“限房价、竞地价”等新出让方式开始试水,共有产权房、租赁住房用地的比例明显增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土地市场的变革,使开发商的生存环境受到进一步压缩,如何尽最大可能从限制中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成为各类房企都不得不考量的重大问题。

CFP图

楼市与土地双管齐下 城市调控加码成“潮”

2017年以来,楼市调控不断加码升级,并更强调点滴式、补丁式调控,即一方面通过政策试水、检验市场反应,再逐步加码,预防调控用力过猛市场反转冰封的情况;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防微杜渐,不断堵塞监管漏洞,严防死守投机炒房,确保房价指数保持稳定。

这一轮调控的风向在土地端体现得颇为显著。从土地出让规则来看,2017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土地出让时增加了限制性条件,如限定未来房屋售价、配建保障性住房和竞拍自持面积等。

例如北京,出让土地时就加入了“70/90政策”和“限房价、竞地价”的要求。而且这种有条件的土地出让方式逐渐常态化。2017年11月16日,北京还提出2017~2021年供应1000公顷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平均每年供地任务量约200公顷,限价商品住宅、高端商品住宅、共有产权住宅以及租赁型住宅将构成2018年北京新房产品供应的多元化。

在土地供应结构上,共有产权房、租赁住房以及其他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规模开始增加,这在北京是显而易见的。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共成交71宗住宅地块,规划建筑面积968.96万平方米。其中,共有产权房面积达到300.77万平方米,占住宅总规划面积的31%;租赁住房面积91.44万平方米,占住宅总规划面积的9.4%;配建的限价商品房达到337.38万平方米。

上海也不例外。2017年7月6日,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主要涉及从供应端管控地价、盘活存量以及加强供应端质量等方面。

深圳则对人才住房给予更多支持,“招拍挂”出让商品住房用地,土地溢价率超过一定比例的,由竞价转为竞配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面积。

市场成交不断下降 房企面临“钱紧”

这一轮调控之下,房产市场反应明显,地价下滑、成交打折、供应放缓、购房者入市等诸多现象随之发生。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评价认为,从本质上说,限价是政府强制开发商打折销售,对购房者是利好。但限价令又会吸引更多购房者入市,导致需求放大,加剧供不应求。

“由于许多城市实行限价,反而使得部分有资格的改善性购房需求提前释放,摇身变成了合规的投资需求,这恰恰是供不应求的大城市开盘即售罄的原因。因此,排除一二线城市供应减少的因素,目前成交量的下降并不明显,也意味着潜在需求依然巨大。”欧阳捷表示。

在其看来,目前的土地拍卖规则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加竞保障房,还是竞自持住宅,或是熔断制,土地出让模式需要稳定性。既然出台新政,就应当考虑周全、一以贯之,这既是体现政府决策的严肃性、科学性,也是给市场一个正确的预期和导向,还可以给投标人一个稳定的、系统的竞标规则,既兼顾管理目标,也体现公正公平。

而对于企业来说,限制之下反应可能更明显,首先的反应就是“钱紧”。

安居客首席分析师张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资金压力是悬在企业尤其是中小房企头顶上的一把剑。例如竞自持方式就把房企由卖房角色转变成房东角色,资金的回流期延长,如果没有金融产品支持,房企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另外,限房价也对房企的运营能力提出极大考验,如何在房价收入有限制的基础下,既保证房屋质量又能有合理的盈利空间,此并非易事。

“钱少了,最苦的当然还是中小房企。因为‘蛋糕’还要重新再分配,成长性更快的‘大象’会大块切走更多的增量蛋糕,并抢夺银行收回的存量信贷。”张波直言,未来中小房企可能更加边缘化。

资金风险加重 房企应快速周转稳定运营

在限购、限贷不断扩展的形势下,投资者逐渐退出,具有购房资格的客户就像池子里的鱼在不断减少,客户资源正变得稀缺,客户正变得更加挑剔,竞争正变得愈加激烈。对于企业而言,难到只有降价这一招吗?

欧阳捷直言,房企降价动机不强,但两种情形不可不防:一是中小房企现金断流、不得已甩货出逃;二是大型房企客户截流、拼全力抢夺市场。

“城市群的三四线城市正在上演土拍火热的戏码。随着大房企进驻抢地,有的县城土拍溢价率高达80%甚至160%。”欧阳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殊不知,这些中小房企正被大房企带进沟里,当市场或者政府不能接受地价带动的房价增长时,不论是客户选择还是政府调控,这些房企都很难逃脱破产、烂尾、重组的结局,而且可能再无翻身机会。

“所以开发商首先要防患于未然,牺牲部分利益来维护社会和经济稳定。”同时欧阳捷指出,其次,房企应定期进行现金流压力测试、资金盘点,加大融资力度和现金储备,不浪费资金用于回购、分红和参股,控制适度的投资节奏、绝不激进抢地,确保安全跨越市场波动期。

第三,房企还要加快进度、加力推广、加速推盘,绝不浪费每一个客户,老盘快速去存货,新盘保守定价格,同时提前准备销售应对预案,一旦降价出现,必定随行就市。

张波则表示,房企的运营能力可以形容为“走钢丝”,即“左右平衡、合理速度”,做好企业规模控制和成本投入两项的平衡,控制好企业的开发速度。

一般来说,规模化越大,企业成本就越容易得到控制。但如果是取得“有条件”土地,则是越多越好,充分认清自己的融资能力和盈利空间再投入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在控制企业速度方面,则是开发进度和资金投入节奏把握更为重要,快周转未必适合“限房价”地块,快速大量投入也未必适合“自持地块”。

集体”抢滩”下 三四线市场能否承受房企”目标”重任?

每经记者 程成 每经编辑 魏文艺

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2017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虽增速有所放缓,却依然再创新高。与此同时,房企规模战则继续升级,TOP3房企销售额均破5000亿元,千亿房企达到17家,百亿房企增加至144家,绝大部分主流房企销售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在因城施策的政策环境下,虽然一线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严调控”致成交规模明显缩减,但温和二线城市及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政策机遇让不少房企尝到了甜头。在定下2018年新目标的同时,不少房企纷纷在温和二线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跑马圈地。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50家百亿代表房企去年在三四线城市拿地面积增长145%至约1.7亿平方米,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至46.1%。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去库存红利逐渐释放的背景下,温和二线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能否承受房企们的“目标”重任?

拿地重心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2017年百亿房企的销售额中,一线城市贡献占比下降6.3个百分点至20.7%;二线城市贡献占比上升5.4个百分点至61.2%;三四线城市贡献占比上升1个百分点至18.2%。

以龙头房企碧桂园为例,2017年碧桂园实现合约销售5508亿元,同比增长78%,稳居房企首位。从城市布局来看,碧桂园约有42%的销售额来源于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则贡献了58%的销售额。而在2016年,碧桂园在三四线城市的销售额占比仅41%。短短一年时间,三四线城市的销售额的占比就增加了17个百分点。

而房企在土地市场的动作,也显示出其拿地重心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特征。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50家百亿代表房企2017年在一线城市拿地约18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在二线城市拿地约180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7%;在三四线城市拿地面积170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5%。土地储备中,三四线城市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至46.1%。

从土地出让和地价变动情况看,三四线城市的地价在房企们的追逐下也水涨船高。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300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40123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分别为6250亿元、20596亿元、1327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7%、17%、75%;成交均价分别为9447元/平方米、3183元/平方米、1370元/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4%、19%、56%。

而三四线去库存政策红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促成了一批房企新生力量的崛起。如浙系房企祥生,中指院数据显示,2017年其合约销售620亿元,同比增长91%,较2015年的109亿元增长超5倍。其在售的60个项目中,除4个位于杭州外,其余56个均位于三四线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策红利吸引着一批房企拿地重心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但还有一些房企的布局却在收缩三四线、聚焦一二线。

深圳控股早前曾表示,三四线现在的风险在累积,未来会越来越大。而其在去年相继卖出部分三四线城市项目,基本完成了从三四线退出的战略安排。至去年底,深圳控股在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储备面积占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至32%。深圳控股同时表示,将聚焦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二线重点城市。

而滨江集团此前也表示将聚焦杭州,其在2017年新增的16个项目中有9个在杭州,并计划在今年力争实现千亿销售额的同时,在杭州市场实现300亿元的销售额。

对中梁、祥生等房企近两年的迅速崛起,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认为,这类房企与大多数全国性房企布局一二线热点城市不同,它们的投资更多下沉到三线,甚至四线城市,既有效避开了与龙头房企的直接竞争,也很好地享受到了三四线去库存、热点城市需求外溢的红利。

三四线楼市走势将出现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三四线城市楼市迎来的高光时刻,与以棚改货币化安置为主的去库存政策密切相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自2005年首次提出棚改政策以来,我国的棚改工程逐渐从东北走向全国。2005年至2007年东北三省率先大规模推行棚改,让200多万居民全部迁入新居。2008年至2012年,棚改开工1260万套。2013至2014年棚改新开工780万套。2015年6月,国务院提出棚改三年计划,3年时间棚改新开工1800万套。而根据规划,未来3年棚改计划新开工1500万套。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央行于2014年创设的PSL(抵押补充贷款)对棚改项目提供长期、低息的信贷支持,以及国务院自2015年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对棚改的快速推进至关重要。易居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央行向国开行、农发行等三家银行提供的PSL分别为3831亿元、6981亿元、9714亿元;而利率经过2014年11月、2015年5月和7月的三次下调,从4.5%降至2.75%。

而棚改货币化带来的是库存的快速去化。易居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棚改货币化安置面积达1.5亿平方米、2016年为2.5亿平方米、2017年约2.6亿平方米,分别占当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13%、18%、24%。并认为棚改是三四线城市楼市热销的重要原因。

“之前三四线城市楼市的火热,更多的是基于中央棚改政策的支撑,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棚改的资金支持力度。”中房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另需指出的是,此轮三四线楼市库存的快速去化,除受棚改货币化安置影响外,一二线城市强调控带来的需求外溢,也是部分城市楼市火热的重要原因。

如环沪都市圈的浙江省嘉兴市。2017年,嘉兴市房地产开发投资724亿元,跃升至全省第4位,同比增速51.3%,位居全省第1位。而去年5月,425家房企“血拼”嘉兴土拍,当地楼市的火热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三四线城市的楼市走势正在分化。

易居研究院的50城(涵盖4个一线城市、16个二线城市、30个三线城市)住宅成交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有34个城市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跌,三线城市占了19个,廊坊、蚌埠、兰州、宁波、赣州跌幅居前,其中廊坊跌幅达到85%、蚌埠为79%、赣州为61%。此外,记者还注意到,此前大力推进棚改的四线城市安徽省阜南县,也计划推出限售政策给当地楼市降温。

“这其实是一个很强的政策信号,当前三四线城市楼市出现分化,一些城市还需要继续坚持去库存,而个别城市楼市投资投机需求旺盛,需要积极抑制房价快速上涨。”严跃进认为,一些没有经济、人口、收入等基本面支撑的三四线城市楼市,可能会在偏紧的政策环境和信贷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出现降温。房企要慎重在三四线城市高溢价拿地,要加强市场研究。

“今年棚改计划为580万套,在信贷偏紧的背景下,一些得不到棚改资金支持的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将会面临一定风险。”陈晟认为,除关注都市圈、城市群内受热点城市外溢需求影响的三四线城市外,区域内部分高铁沿线的三四线城市也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