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9年02月

首批人才住房购房补贴开始申报 海南楼市未现松绑迹象

近日,海南省下发通知,首批人才住房租赁补贴和购房补贴于2月13日至2月23日工作日时间开始受理申报。符合要求的人才住房保障对象,可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交个人有关材料。用人单位按要求向属地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申报;省属事业单位向省级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申报。

住房租赁补贴和购房补贴政策是海南省保障引进人才有房可住的3大措施之一。发放对象为2018年5月13日后引进的50岁以下拔尖人才和其他类高层次人才,40岁以下全日制硕士毕业生,35岁以下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和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

据悉,住房租赁补贴累计发放不超过36个月,每季度集中受理和发放一次。补贴指导标准为:拔尖人才5000元/月,其他类高层次人才(含急需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3000元/月,硕士毕业生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2000元/月,本科毕业生1500元/月。购房补贴累计发放不超过3年,每年集中受理和发放一次。补贴指导标准为:拔尖人才6万元/年,其他类高层次人才(含急需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3.6万元/年,硕士毕业生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2.4万元/年,本科毕业生1.8万元/年。已领取购房补贴的,不再发放住房租赁补贴。领取购房补贴前,已领取住房租赁补贴的,应扣除已领取的住房租赁补贴。

海南华都城市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小平认为,给予人才住房补贴的目的是保障其有房可住,缓解住房压力,对海南房地产市场总体影响很小。一方面,目前海南人才引进数量为3万多人,住房需求量小。另一方面,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海南房地产政策不会松绑,继续实施强有力的限购政策。总体来看,海南房地产价格不会因为人才住房租赁补贴和购房补贴政策的实施而改变。

据记者了解,海南省人才住房租赁补贴和购房补贴政策由属地办理,一些市县已出台相关政策,其中设置了相关限制。例如,近日文昌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文昌市引进人才住房保障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提出,坚持“两定三限”。也就是:定区域,人才住房主要选址在文城中心城区、清澜新区等人才就业集中的区域;定对象,对确定的引进人才实行分类保障;限地价、限房价,采取“限地价、竞房价”或“限房价、竞地价”的方式,限转让年限,遏制投机炒房行为。

2018年,海南实施全域限购等“史上最严”房地产调控,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持续下降,有效防止“投机客”炒房炒地和房价大起大落。

海南省省长沈晓明日前表示,2019年海南将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商业等产业地产,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发展分时度假、在线租赁、房屋分享等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及经营性旅居物业,并积极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快建设面向本地居民和引进人才的商品住房和租赁住房。

2018年百城商业地产成交面积降8%

原标题:2018年百城商业地产成交面积降8% 一线回暖二线继续降温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江楚雅)近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中国百城商业地产市场报告》。报告认为,2018年12月,易居研究院监测的100个城市商业地产成交面积为1575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8.0%,同比下降16.0%。

观察历史数据,2015年全国100城商业地产成交总体升温,2016年则保持更为活跃的状态,这和全国房地产市场升温的节奏基本是同步的。到了2017年,成交量虽然保持高位,但趋势上已显露出降温迹象。2018年延续降温态势,11-12月份虽然出现小反弹,但仍不改下行大势。

2018年全年,全国100个城市商业地产成交面积为158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0%,而这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543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4%。两类物业的市场走势基本趋同,但增速有很大差异。

从2018年数据看,3月份开始,住宅市场年初累计成交面积同比增速开始提高,到了6月份由负转正。相反,商业地产年初累计成交面积同比增速一直位于负增长区间,丝毫没有转正的迹象。易居认为原因在于,住宅市场在2017年受到预售证管控,市场交易降温,这使得2018年的同比增速显得相对大。而商业地产从趋势上看,则在这两年均呈现了持续性的降温态势。

此外,2018年全年,一、二、三四线100个城市商业地产成交面积分别为2093、8377和5363万平方米,同比增速分别为1.3%、-14.7%和0.8%。

2018年全年,全国35个城市一线、二线、三四线酒店式公寓成交面积分别为145、1192和383万平方米,同比增速分别为-44.3%、-5.8%和-4.5%。从此类曲线看,一线城市降温力度最大,目前该曲线已保持连续21个月位于负增长区间。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在12月份降幅快速收窄,这和广州市场有很大关系。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2018年全国100个城市商业地产成交继续降温,其和全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基本吻合。类似市场走势,对于一些商业地产比重相对大的开发商来说自然是利空的。而从城市结构上看,一线城市不断走出降温区间,并略有回暖迹象,而二线城市继续降温。类似城市结构的差异,也会影响后续相关房企的拿地和销售策略。

201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依然会有降温的态势,其对于商业地产市场的影响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当前住宅市场已经降温,预计商业地产市场表现会更糟糕。对于此类城市来说,后续要警示商业地产项目库存积压和空置率增加等风险。

相关新闻

2018年百城土储规模同比增长8.9%13城去化周期超三年

本报讯(记者 江楚雅)近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中国百城土地储备报告》。报告认为,截至2018年12月底,易居研究院监测的100个城市土地储备为115602万平方米,环比增长3.4%,同比增长8.9%。

从同比增速曲线的历史走势看,2015年8月土地储备同比降幅为37.9%,为历史最低点。随后该曲线持续上行,其中2016年11月转负为正,2018年5月达到高点即为20.0%。随后该曲线总体下行,从6月份的19.5%回落至12月份的8.9%。

从去化率来看,2018年12月份,100个城市土地储备去化周期为19.2个月,这也意味着按照目前商品房销售的节奏,市场需要19.2个月的时间才可以消化完这些土地储备,该数值相比11月份18.6个月有所扩大。从走势看,全年走势呈现了“上半年下行、下半年上行”的态势,目前土地储备去化周期正走出13个月的历史低位水平,并步入上行通道。

可以看到,当前各个城市的土地储备去化周期数值差异较大。100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的土地储备去化周期大于36个月即三年,意味着此类城市未来土地和商品房供应将充足。这13个城市包括张家口、石家庄、漳州、肇庆、赣州、岳阳、镇江、香河、舟山、湖州、徐州、郑州和乌鲁木齐。此类城市购房政策总体偏紧,若未来市场交易有反弹,那么去化周期压力会比预计的要小一点。

同时,有很多城市土地储备去化周期是非常短的,这会使得此类城市未来两年房价涨易跌难。其中有6个城市土地储备去化周期小于6个月,此类城市更需要增加供地和鼓励房企拿地。这6个城市包括燕郊、中山、丹东、清远、马鞍山和承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2018年全年全国百城土地储备规模表现同比正增长,体现了较好的补库存导向。当然需要看到,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流拍现象比较多,这多少影响了部分城市的土地交易,进而也容易影响土地储备的规模。而从房企的心态看,2019年上半年预计以去库存为中心,此时拿地积极性不会太高,进而也会影响相应城市的土地储备规模。

土地出让下滑 一二线城市机遇仍存

随着行业下行,房企销售势头减缓,加上房企普遍面临的债务兑付压力下的资金荒,房企拿地已陷入深度观望情绪中。据机构统计数据显示, 2019年开年,一二线城市卖地减少趋势明显,1月全国40个一二线城市土地成交金额2525.9亿元,同比2018年同期下调了15.4%。热点城市土地市场退烧明显,土地呈明显分化趋势。

一二线成交下滑

新年伊始,全国一二线城市土地成交额下滑趋势显著,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月全国40个一二线城市共成交1134宗土地,成交面积为9896.35万平方米,平均楼面价为2550.3元/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40个一二线城市土地销售金额2525.9亿元。同比下调15.4%,环比下调幅度达到32.4%。热点城市土地市场退烧明显,土地呈明显分化趋势。

与此同时,从成交土地的平均溢价率来看,40个城市中,平均土地溢价率仅为8.67%。有32个城市出现溢价率下调。其中,热点城市溢价率基本在10%上下,持续保持低位。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当前全国多城市土地市场依然处于调整期,导致房地产企业拿地意愿不强烈。一二线城市土地价格相对较高,而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较为活跃,在2018年,大量的房企进入三四线城市拿地,推动了热点城市的土地销售额历史同期纪录再次刷新。

同时,房企当前正面临资金压力。从2016年的“9·30”开始,全国一二线城市严格调控,这种情况下,房企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虽然整体销售依然处于高位,但再拿地的资金压力逐渐增加,对非优质地块的积极性降低。开发商拿地积极性降低,也导致土地市场的溢价率降低,甚至是土地流拍显现增加。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的土地流拍数量出现激增。去年全国一二线城市的土地流拍数量上升接近300宗,创六年内新高。成功拍出的地块大多也几乎是底价成交。

开发商的犹豫

实际上,当前各地推地规模和节奏均处于较高水平。

春节前,北京土地市场持续发力,连续3天出让10宗地。2月2日,通州区两宗地、丰台区一宗地集中出让,总成交金额80.1亿元。算上1月31日北京土地成交的150.03亿元,以及2月1日成交的68.98亿元,春节前三天,北京卖地收入达299.11亿元。

而在今年1月,北京土地也实现了密集成交,单月成交金额达187亿元。当期北京还有多块土地挂牌等待交易。

各地推地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也是企业拿地态度不够积极的原因之一。同样以北京为例,大量的共有产权和限竞房明显降低了房企拿地积极性。

统计显示,从今年北京推地情况来看,基本位于通州、石景山、朝阳、密云、丰台、海淀、怀柔等地,城市核心区地块基本缺席。同时,从土地性质来看,入市地块基本为共有产权和限竞房土地。包括推地数量较多、位置较好的通州区域亦是如此。

有业内人士分析,此前共有产权因产权限制,令市场去化较慢,给企业未来盈利带来一定限制。限竞房则更是因为供应爆仓在全年表现十分惨淡。随着后续大量限竞房入市,销售变现已经成为最困扰当地开发商的问题。大量的供应让企业选择更多,价格也更合理。但开发商又不得不考虑后续销售问题,这也令房企拿地不是,不拿地也不是。

一二线仍有机会

专家分析,楼市逐渐进入调整期,企业拿地意愿不强。信托等资金监管严格,导致房地产企业对总价较高的地块相对谨慎。但未来一二线城市仍具备竞争力。部分城市在供地结构上或许会做出微调,适当供应优质地块提振企业信心。例如北京近来推出了不限销售价格,不限“7090”政策的地块。

此外,从去年开始,房企已经流露出从三四线城市退却的迹象,对一二线城市或许是个利好。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土地流拍数达1808块,同比增长93.16%。部分一线城市流拍数量打破近十年纪录;三四线城市流拍数量远超一二线总和。

三四线城市土地供应加大,调控力度不减以及企业融资情况恶化成为流拍走高的主要因素,而且,三四线城市上一轮市场供应已趋近饱和。因此,虽然一二线城市当前调控政策严格,但对于房企来说,一二线城市消费人群的购买力相对坚挺,为了加大销售规模,开发商依然有望在未来走出观望集中拿地。

首月销售低迷 房企转为规模效益并重

近期接连放榜的月度销售数据,为房企1月销售打上了“平淡”与“低迷”的标签。数据显示,百强房企销售延续去年三季度以来的放缓趋势,市场表现继续下行。市场有分析称,新年首月的房地产市场供求皆降,市场下行调整加速进行。而受春节临近因素影响,房企也逐步放缓推货节奏。随着市场趋稳、消费回归理性,房企将从追求规模转换到规模与效益并重,在稳定中谋求长远发展。

首月销售平淡

2018年末的业绩冲刺跑后,房企在2019年首月的“开门红”愿景似有落空。近期出炉的多家统计机构数据显示,房企在2019年首月整体表现则较为平淡。

来自中原地产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开门低迷,1月多房企业绩同比下调。据统计,截至2月11日,25家上市房企发布了1月销售数据,合计销售额同比下滑超过20%。

尽管龙头房企多以广布局、大体量作为业绩护城河,但是统计机构近期放出的业绩榜单显示,房企三巨头“恒碧万”均处于销售金额下滑地产企业之列。1月业绩报显示,碧桂园合同销售金额330.7亿元,较2018年同期(约691.6亿元)大幅下滑52.2%;万科合同销售金额为488.8亿元,同比减少28.1%;恒大为431.7亿元,下滑32.9%。

上述三家头部房企尚且不能幸免,位居其后者也大多呈现业绩下滑之态。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称,2019年1月百强房企中有超三成房企的权益销售金额同比下滑。特别是在目前房企在售项目个数相比去年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整体的销售表现仍不尽如人意。在这些房企中,有13家房企的权益销售金额降幅超30%,22家房企的降幅在30%以内。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从2019年首月销售数据来看,随着龙头房企退烧,2019年市场逐渐将出现中型房企竞争的局面。“做大依然是当下房企的主流选择。整体看,当前房企拼规模趋势加剧,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也在逐渐放缓。”

此外,张大伟也直言,近年来大量房企进入三四线城市拿地,尽管三四线城市成为楼市成交主力军,但是随着购房群体的返乡置业需求渐趋理性,那些布局三四线房企的销售业绩也由此承压。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的分析更为具体。郭毅认为,1月楼市的低迷开局与政策调控、房价上涨空间以及棚改进程三方面因素相关。首先,当前楼市调控已深入三四线城市,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其实也在或松或紧的酝酿过程中,三四线城市对于房企业绩的拉动效益正在减弱;其次,三四线城市在上一轮的房价上涨中,其房价已经涨至相对高位,未来的升值空间也相对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企业绩;第三方面,当前棚改实际上已进入一个相对明显的收缩状态,棚改货币化安置的逐渐减少,也是造成三四线城市整体置业潮萎缩的一个核心原因。

“从2019年各省市上报的棚改目标来看,较2018年大多有所收窄,很多城市收缩的幅度甚至在50%以上。”郭毅如是补充道。

返乡置业现区域分化

按照惯例,时至农历新年前后,返乡置业热潮便会在全国较大范围内涌现。2019年伊始,在当前市场观望情绪浓厚的背景下,部分房企结合即将到来的新春假日,再度开启了以三四线城市为主的返乡营销系列活动。

以融创为例,融创西南推出5省15城的返乡置业季,其中重庆携手17盘联动,项目涵盖高层、洋房、别墅、商业等全物业类型,并与各大品牌跨界合作,全面启动新年营销模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昔日被房企视为一大业绩增长点的返乡置业,实际上已呈现区域分化趋势。有业内人士指出,2019年的返乡置业热潮并没有形成“大气候”,存在区域化的差异特征,且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红利将近的趋势下,对房企业绩助益影响渐小。

“返乡置业只是众多购房需求中的一种消费力量,返乡购房意向群体在外打拼所得的积蓄,以及当地原有住房的拆迁补偿,这两种因素叠加才造成了整体三四线城市此前一轮的成交旺盛局面。”郭毅指出, 从现在来看,上述两种返乡置业的消费驱动因素均出现了明显的趋缓迹象,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红利确已进入衰减状态。

除了开发商层面的研究数据,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也从房源信息发布平台角度、立足返乡置业楼盘的浏览量,得出了“返乡置业现区域分化”的结论。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针对2019年春节期间(1月28日-2月8日)返乡置业的人群需求,安居客在100余个城市上线了本地化的返乡置业专题。从线上的表现来看,返乡置业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中部和西部的城市热度较高,返乡置业楼盘的浏览量占全国比例超过31%。张波分析称,上述数据表现一方面和返乡人口的比例有关,河南、四川、安徽等人口流出大省的返乡置业人群比例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也和不同区域的推盘力度有一定关系,市场热度高、供求旺盛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往往也是春节期间的热点区域。

“总体来看,虽然2019年春节用户的线上表现要优于2018年,但返乡置业实际热度已经明显分化。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是房地产市场的整体降温导致投资需求锐减,尤其是从2018年9月以来一二线热点城市的降温更是对返乡置业人群有直接影响;其二是部分城市房价的上涨幅度较大,也使得很多意向置业人群望而却步;其三是观念的转变,由于返乡置业人群主力不断向“90后”甚至“95后”蔓延,年轻人中不再热衷于买房的人群比例也在逐年提升。” 张波如是分析。

市场下行调整加速

虽然当前房地产销售额仍处高位,但业内外对于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的担忧越来越强烈。

克而瑞研究中心指出,受春节假期因素影响,2月新增供应量仍将保持低位,甚至进一步下滑,成交低迷走势有望延续更长时间周期。从现有市场情况来看,三四线城市一年一度的返乡置业潮并未重现,市场购买力透支,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皆是重要因素,春节楼市注定将“惨淡”收场。并认为2019年上半年市场走势不容乐观,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步入负增长区间已是大概率事件,一二线城市成交量保持稳定,三四线城市将面临较大调整压力。

张大伟也称,接下来一二线城市或将继续在调控影响下低迷,而三四线城市则会出现退烧现象。“除非出现大规模政策变化,否则2019年大部分房企将面临销售额同比停滞甚至下调的可能性。”

不过,市场也有声音称,尽管房企在新年首月并未博得“开门红”,但也不应对此过度唱衰。毕竟单纯依据一个月的市场走势,尚不能确定2019年整个市场的冷暖。预计2019年全国层面房地产政策面将以平稳为主,部分城市楼市调控力度可能会出现适度放松。

各家机构也开始支招房企。机构分析称,2019年伊始,在业绩压力骤减的背景下,房企推盘力度明显下降,拿地规模收缩,但企业资金压力突出,偿债高峰期到来,房企融资力度明显加大。预计2月因为春节的原因,房企业绩将不会有太大突破,企业的经营策略应以稳健经营、谨慎拿地为主,规模大、运营优的企业将继续引领行业的发展。

克而瑞研究中心则表示,对于房企而言,对政策放松的效果不必过于乐观,保持谨慎和敬畏心态,顺应市场走势,积极推案和加大营销力度,回笼现金仍将是2019年房企的主要任务。

二手房均价连跌5个月 楼市寒冬真的来了吗?

进入2019年,房地产销售增速明显下降。

数据显示,截至2月13日,一共有30家上市房企发布了1月份销售数据,合计销售额为3081.34亿元,同比下滑17%,百强房企销售延续去年三季度以来的放缓趋势,市场表现继续下行。另据易居克而瑞对30个重点城市的统计显示,1月楼市整体成交2146万平方米,环比下跌31%,同比也有14%的降幅。

这种情况是否会给2019年的房地产市场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呢?

返乡置业热潮降温 三四线楼市有价无市

据58同城联合36氪近日发布的《2018-2019返乡置业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城市工作的人群中,52.7%的人有回到家乡及周边城市置业的意向,另有38.0%的人选择留在工作的大城市拼搏。与2018年的58.7%相比,2019年返乡置业意向人群占比略有下降。

在陕西省西安市、江苏省南京市、湖北省襄阳市等地,号称“春节不打烊”的楼盘在春节期间均未出现热销现象,售楼处大都门可罗雀。

据了解,近几年来,返乡置业成为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城市,市场好的时候,春节期间返乡置业的规模占全年三到四成,开发商也多会安排销售人员在春节期间值班。然而,今年很多项目降价销售,成交量明显不如往年。

对此,易居研究院分析师沈昕表示,返乡置业曾是支持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力量,但近两年三四线城市楼市宏观调控逐步强化,消费者对于楼市未来走势产生观望,也由此导致返乡置业热潮降温。“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楼市在2019年春节期间出现了‘观望+有价无市’的现象。”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

事实上,春节返乡置业行情不振的基本趋势也延伸影响至各地的二手房市场表现。

二手房均价连跌5个月

数据显示,2019年1月,全国10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均价为14902元/平方米,环比下跌1.05%,已经连续下跌5个月。

从涨跌城市的数量来看,1月份二手房挂牌均价下跌的城市数量远多于上涨的城市数,且平均价格降幅明显高于涨幅。据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1月全国二手房挂牌均价上涨城市数为35个,平均涨幅为0.95%;下跌城市数为64个,平均降幅为1.98%。

另据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总体来看,一线城市调控仍未放松,市场保持缓慢下跌的态势,挂牌均价环比下跌1.02%;二线城市因调控加码,重点二线城市在调控高压下,二手房挂牌均价环比下降幅度最大,降幅为1.14%;三四线城市的环比降幅最小,为0.99%。

此外,从100个重点城市二手住宅挂牌均价情况来看,深圳以每平方米63511元占据榜首,其次为北京,挂牌均价每平方米62244元,挂牌价第三为上海,1月挂牌价为每平方米57720元。广州以每平方米42224元位列第五。

而在4个一线城市中,1月份,仅有上海二手房价小幅上涨0.4%。广州环比下跌最大,跌幅2.47%,北京和深圳跌幅也均超1%,市场仍然在调控中下行。热点二线城市中,仅有三亚、苏州等少数城市小幅上涨,大部分城市处于下跌趋势。降幅最大的城市大多位于西部三四线城市及华北、东北区域。

龙头房企销售增速下滑 后规模争霸时代如何开新赛道

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房地产行业沉浮几十载,房企规模之争从未停止。只是近几年,行业规模争霸的影响力与房企对规模的恐慌变得前所未有。

随着调控影响的持续显现,率先完成规模积累的龙头房企开始放缓规模增速。《每日经济新闻》观察发现,龙头房企中碧桂园、万科、恒大、融创均放缓规模增长,碧桂园提质控速,恒大将效益增长放在首位,融创一改连续两年规模增速超100%的局面,去年规模增速不及30%。

进入2019年,这种趋势尤为明显。据克而瑞统计数据,2019年1月,万科、碧桂园、恒大三家房企合约销售金额同比分别下跌29%、33%以及32%,融创则从之前的第四名掉落至第六名,被保利发展和中海超越。

房地产与资本密不可分,当龙头房企在规模增长方面表现不似过往强劲时,则需要讲述新的故事,持续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后规模争霸时代,龙头房企纷纷多方探路,但何处才是未来的新赛道?

龙头房企销售增速下滑

2019年首月,房企销售陷入“低迷”。据克而瑞数据,其监测的32家房企中,有29家房企1月合约销售金额环比下滑,有12家房企合约销售金额同比下降。

同时,百强房企销售延续了自去年三季度以来的增速放缓态势,克而瑞TOP100房企权益销售总量同比下降8.6%。龙头房企也未能幸免,万科、碧桂园、恒大三强房企1月权益金额同比降幅均近30%。

据碧桂园发布的数据,1月共实现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330.7亿元。因与2018年1月披露的数据口径不一致,对比克而瑞披露的数据,1月碧桂园权益销售金额同比下降28%。在克而瑞的合约销售金额榜单中,碧桂园已被万科超越而位列第二名。

据了解,碧桂园销售增速下滑早有预兆。在2018年8月宣布提质控速后,碧桂园在规模方面的增长势头已不似之前强劲。2018年最后一个月进入业绩冲刺的关键期,碧桂园则以121.4亿元权益销售金额收官。据业内人士透露,碧桂园是有意控制规模增长。

1月份排名第一名的万科同样也是面临销售金额同比、环比双双下滑的局面。据万科发布的数据,1月份合同销售金额488.8亿元,同比减少28.1%。

恒大1月实现合约销售金额431.7亿元,同比下滑32.9%。

龙头房企销售增速下滑在2018年就已有明显体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碧桂园、万科、恒大、融创4家房企2018年的规模增速为近3年最低。

谈及1月房企销售下滑,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2018年1月楼市处于繁荣期,基期值高,而今年处于降温期,对比较为悬殊。杨红旭预计,2019年1~2月新房销售的同比增速进入下跌区间。

纷纷开辟竞争新赛道

房企销售业绩下滑有市场的原因,同时龙头房企的规模降速与房企本身的战略密不可分。近几年,龙头房企在规模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部分房企逐渐不再将规模发展放在首位,而是发力新业务,在新赛道展开竞争。

早在2017年,恒大完成规模第一之后转型“规模+效应”,不再将规模增长放在首要位置。2017年和2018年,恒大规模增速一路下滑,但稳定在行业前三。实现效益增长后,恒大一度超越中海,成为行业利润王。

2018年,恒大的新业务版图持续扩围,加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先后入局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入股广汇集团,并通过附属公司NEVS牵手柯尼塞格,恒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作频频。加上早前布局的金融、健康、旅游三大新业务,恒大多元化业务已初具规模。同时恒大健康已登陆港交所,获得资本市场的助力。

万科则完成从“城市配套服务商”到“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的转型,同时万科“八爪鱼”战略的八大触角逐渐伸向生活服务的各个方面,构建万科的业务服务体系。相较于碧桂园、恒大以及融创,万科的规模发展之路较为稳健,规模增速保持在20%~40%之间。

龙头房企四强中,碧桂园更加专注房地产业务以及模式探索。凭借高周转模式,碧桂园从顺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小房企一路拼到行业规模第一。2018年8月,碧桂园宣布提质控速,放缓规模扩张的步伐。

同时,在完成规模优势后,碧桂园于2018年加大在新业务板块的布局,将农业和机器人产业提升到与地产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任命碧桂园集团的二小姐杨惠妍接管新业务。

近些年,龙头房企凭借快速的规模增长,备受资本市场追捧,股价一路飞涨。但资本市场是残酷的,规模的故事在资本市场已不再新鲜,房企亟需开辟新的竞争赛道,持续获得资本市场的追捧。

物业分拆上市潮以及资本的追逐证明了房企进入了一个正确的赛道。但眼下正时髦的农业、新能源汽车以及机器人等业务是否能同物业服务一般站上资本大潮的风口,尚需要时间来检验。

中国房企融资热潮持续 数日内融资额逾35亿美元

中新社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 庞无忌)春节假期过去仅仅数日,中国多家房企继续密集公布融资计划。

2月14日,时代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已发行于2022年到期的5亿美元7.625%优先票据。同日,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称,发行10亿美元优先票据,票面利率6.125%。

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13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发行于2022年到期的8亿美元7.875%优先票据。

12日,正荣地产公告表示,发行2.3亿美元优先票据,利率为9.80%;12日,华夏幸福公告称,其子公司向境外专业投资人增发1亿美元高级无抵押定息债券,票面利率为6.5%

11日,奥园集团公告称,发行2.25亿美元优先票据,票面利率为7.95%。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仅春节假期结束后的数日,多家中国房地产企业继续密集发布融资计划,所涉金额超过35亿美元。

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房企的“融资潮”持续汹涌。克而瑞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1月份,房地产企业境内外发债总量1095.8亿元人民币,环比上升91.8%。其中,占比最大的仍然是境外债,所占比重为67.6%,环比增幅则达到141.9%。

克而瑞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总监房玲指出,其主要是由于多个企业发行了大额的境外优先票据。在发债成本方面,1月份,房企平均发债成本为6.98%,环比继续小幅下降,但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销售压力加大,加之房企迎来偿债高峰是房地产企业持续密集融资的主要原因。万科、恒大、碧桂园等多家龙头房企1月份销售额同比下滑明显。张大伟认为,2019年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的预期较强,这种情况下,房企更关注资金链的安全,不少企业抓住这个窗口期加速融资。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1月份,房企有21笔发债到期,总金额共计约合406.6亿元人民币,其中金额最高的一笔是富力地产在2014年1月16日发行的10亿美元的境外优先票据。

多地进一步放宽落户政策 建设保障性住房

中国证券报记者 董添

近日,常州、西安等地密集发布进一步放宽落户政策的通知,其中不乏广州、海口等热点城市。部分一线城市虽然没有放宽落户条件,但针对非户籍人口的住房保障措施进一步优化。

降低门槛

2月14日,常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网站披露,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户籍制度改革精神,进一步加强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常州市户籍准入管理若干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并公布实施。与此前规定相比,进一步放宽了高校毕业生、高级技师等重点群体的落户条件;降低购房和投靠准入门槛;放宽租赁房屋准入门槛;放宽退休人员回原籍的准入门槛。

具体来看,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落户条件在本市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年限由2年调整为1年,落户对象由本人放宽至本人、配偶和未婚子女。取消购房迁入房屋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迁入后人均居住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的限制。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放宽我市部分户籍准入条件的通知》2月13日发布,具有本科(含)以上学历的人员落户不再受年龄限制。具有本科(含)以上学历的,不受年龄限制;全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教育部学信网在册人员),均可迁入本市落户。

除西安、常州外,2019年以来,多地相继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其中不乏广州、海口等热点城市。1月11日,广州市发改委发布的落户新规称,不再将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户口迁入广州市的前置条件;同时,放宽引进人才入户的年龄限制,学士、硕士和博士分别从35、40、45周岁调整到40、45、50周岁。

建设保障性住房

除了放宽人才落户标准,不少一线城市加大保障房、长租房供应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非户籍家庭有序纳入保障范围。在2月13日召开的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上海市住建系统对外披露,截至2018年底,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累计受益家庭分别达到12.7万户和12万户,公共租赁住房累计供应12.6万套。同时,明确上海市2019年计划新增供应6万套保障性住房。推进租赁住房建设形成有效供应,引导和培育建设高品质租赁住房。全年计划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10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9万套。推进非沪籍住房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试点。

北京市住建委日前透露,列入北京市2019年首批保障房开工计划的共有116个项目,将提供13.6万套房源。包括公共租赁房、集体土地租赁房、企业自持租赁房、政策性产权房等多类保障性住房项目。

不少地区直接提供相应补贴。以海口市为例,最新发布的《海口市引进人才住房保障实施细则》规定,海口首批人才住房租赁补贴和购房补贴将于2019年2月13日受理申报。住房补贴方面,50岁以下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可放宽至55岁)住房租赁补贴5000元/月,购房补贴6万元/年。

中国多地二手房成交量下降 厦门反弹

中新社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 庞无忌)2019年1月份,中国多地二手房成交量出现下滑。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14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1月份,北京、深圳、杭州、成都、南京、厦门、苏州、青岛、无锡和金华10个城市二手房成交量为5万套,环比增长0.5%,同比下降6.4%。今年1月份,10城市二手房成交量较2018年12月略有增长,但成交量仍然低于2012年以来的月平均成交套数(5.6万套),二手房成交量仍处于低位盘整态势。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姚方表示,观察历史数据可知,历年1月二手房成交量均高于2月成交量。受春节时间点影响,中介及房东年末促成交易的意愿较强,部分二手房需求也得以释放。预计2月份,10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将下降。原因有二:一是2月春节对二手房成交量有所影响;二是二手房成交量和调控政策有关,目前仍处于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的大环境下。

10个城市中,二手房成交表现最强劲的是厦门,较弱的是无锡。1月份,厦门二手房成交量为3166套,环比增长42%,同比增长312%,超过2012年以来月均成交量的33%。姚方指出,2018年3月份至12月份,厦门二手房价格指数同比已持续下跌10个月。部分降价房源达到一些购房者心理预期,购房需求得以释放。厦门二手房市场是否见底,仍需观察后续的成交量。预计厦门2月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将下降。

数据显示,1月份,无锡二手房成交量为2653套,环比下降35%,同比下降14%。姚方说,在2017年多次调控下,无锡二手房成交量在同年5月开始步入下行通道。但2018年二手房成交量仍在2012年以来月均成交量水平之上,透支的大量需求使得无锡二手房成交量在2019年首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萎缩。

10城二手房开年低位盘整 成交5万套同比降6%

昨日,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10城二手房市场报告》。该报告显示,2019年1月份,易居研究院监测的10个城市二手房成交量为5.0万套,环比增长0.5%,同比下降6.4%。

观察10城二手房成交情况,1月份二手房成交量较2018年12月份略有增长,但成交量仍然低于2012年以来的月平均成交套数(5.6万套)。可见2019年1月份,二手房成交量仍处于低位盘整态势,总体来看二手房市场仍较低迷。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姚方表示,观察历史数据可知,历年1月份二手房成交量均高于2月份成交量。受春节时间点影响,中介及房东年末促成交易的意愿较强,部分二手房需求也得以释放。

分具体分城市来,按易居院成交量能度指标来看,1月份10城二手房成交量能度的排行中,量能度最强的城市是厦门,其次是苏州,量能度分别为42%和28%,而最弱的城市是无锡,其次是深圳,量能度分别为-19%和-18%。

姚方表示,预计2月份二手房成交量将下降。因为2月份春节对二手房成交量有所影响。另外,二手房成交量和调控政策有关,目前仍处于中央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的大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