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9年02月

18年全国千亿房企达30家 百强房企对土地投资谨慎

2018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整体业绩规模进一步增长。1月31日,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百强房企全年的销售金额同比增长35%。

同时,百强房企各梯队销售金额门槛进一步提升。其中,碧桂园等前三家房企业绩规模已全部超过5500亿元。此外,2018年全国千亿房企数量达到30家,相比2016年、2017年的12家和17家有了较大幅的增加。其中,阳光城、中南、富力、正荣、金科、中梁、金茂、融信等13家房企都在2018年迈入千亿房企行列。

根据13家新晋千亿房企2018年业绩增长情况来看,同比增幅普遍高于销售业绩前30强房企45%的平均水平,其中金科、金茂、祥生同比增幅较为明显,2018年全年,金科共实现合同销售额1291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90%。

“这与企业战略布局较为相关,过去金科一直重点布局的是房价较低的中西部城市,自2016年开始有意识的增加其他三个区域的热点城市业务布局。”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晓玲分析认为,金科2018年销售分布中,中西部占比70%,相比2017年减少10个百分点,但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个区域销售金额占比有不同程度增加,分别为16%、9%、5%,销售结构更为均衡。

在土地投资方面,与2017年相比,2018年百强房企的投资态度总体保持谨慎,且下半年谨慎的态度进一步升温。2018年百强企业拿地销售比为0.38,与2017年0.59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

“而除蓝光旗下拥有旧改项目的房企外,融信、富力、阳光城、雅居乐等其余新增千亿房企现有总土储资源均比较充足。”沈晓玲表示,按照2018年的销售规模来看,足够企业3-5年的正常发展,虽然2018年土地投资强度不高,但自身土储压力并不大。总的来看,13家新晋千亿房企土储资源均比较充足,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武汉官宣无理由退房背后

原标题:武汉官宣无理由退房背后:房企为保利润频打精装牌 业主认为货不对板要求退款

正文:

2019年1月28日,武汉绿地中心主体结构正式封顶,这是中国最早一批以“中国第一高楼”标准设计的项目之一。伴随封顶仪式,这座高楼最终定格在了500米。

只不过,高度早已不受关注,人们将目光投向了项目的开发商和业主——以绿地国际理想城为例,武汉众多楼盘的业主和开发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关系就越发紧张,业主围攻售楼处的现象时有发生。

今年1月22日,一份落款为“武汉市房产交易中心”的文件流出,文件中提出“对79个涉稳项目‘凡购房人提出解除合同的可以办理备案注销手续,不要求购房人提交除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婚姻状况证明之外的其他证明材料’”。

若该文件落实,武汉将成为众多二三线城市中,首个官方发文支持“退房”的城市。

武汉某楼盘销售中心 图片来源 每经记者 刘柏 摄

见招拆招间,市场下行猝不及防

在得到这一“首个”之前,武汉在去年5月也拿到过一个第一——易居数据显示,武汉一二手房价格差高达10.5%,位列全国第一。

据当地业内人士介绍,2016年以来,武汉房价就一路上涨,2017年日光盘超过100个。

为抑制市场过热,继2016年5月颁布限价政策后,2017年5月10日,武汉在房地产专项整治会议中提出“新开楼盘房价一律‘只能降、不能涨’”。至目前,武汉已上马限购、限贷、限价、限精装“四项限令”。

不少开发商见招拆招,将利润放在了装修上面。据当地业内人士介绍,最疯狂的时候,购房款中30%以上是装修价格。更有甚者,有开发商以精装价格卖房,最后以毛坯交房。

某房企高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武汉开发商的确在采取“捆绑精装修”等一些手段突破限制,而且捆绑得很厉害。

这致使2017年武汉率先推出“装修房指导价”,要求全装修房根据房屋备案价执行分段指导价,最高标准不超过每平方米5000元,对不接受指导价的项目暂缓发放预售证。之后,许多开发商直接将精装修报价抬高到了指导价的上限,部分楼盘变相涨了价。

但前期房价上涨对消费的提前透支,加之限贷政策对投资需求的抑制,从2018年的第二季度开始,武汉市场很明显出现供过于求态势,观望气氛浓厚。克而瑞数据显示,2018年5月开始,武汉新盘去化率一路下跌,至当年12月去化率仅31.9%。而此前,武汉市场平均去化率能达到72.96%。

从抢到挑,消费者并不买账

从抢着买到挑着买,市场行情急转直下。

上述当地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武汉面对高端人群的二环内大平层及三环外别墅产品普遍面临滞销问题,而新进改善型客户需要卖了旧房才买得起新房,总价超过300万元的二手房几乎陷入冰封状态。

为保证利润,有开发商开始按照精装修价格备案,“精装改毛坯、精装打折、贷款分期、直接折扣”各种招数频出。

这让一些从“暴涨、日光盘、排队买房”走到了“降价、打折”行情的消费者,心态隐隐波动,似乎有些无所适从。

“同样的房子,为何卖给后来者的反而更便宜?吃亏了!”有买房人直言。当初抢到房的喜悦,骤然变成了如今痛苦的根源。

新进的买房人亦是苦不堪言。这一波开发商的营销招式,在他们眼中更多是“捆绑销售”“霸王条款”“双合同”“超大公摊”等各类诡计。

新旧买家都去售楼处讨说法,不过以老业主最为迫切,他们的公开诉求就是要退款,理由也很充分:首先是精装修质量不佳,其次是货不对板。

据武汉当地媒体统计,仅2018年11月,就有20多个楼盘的购房者因为精装修问题与开发商展开正面交锋。随后,武汉楼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维权潮。

为保利润,开发商难题缠身

在采访中,多家开发商的表态无一不是——退房可以,退装修不行。

武汉一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一个毛坯项目售价1万元/平方米,计算地价等成本,利润只有5%。但精装修部分可能成本只有500元/平方米,但可卖2000元/平方米,这部分的利润率可以轻松超100%。

“限购之前武汉商品住宅每年差不多六成被外地人买走了,但一限购,这部分人和投资客就被挡在了门外。所以为了冲销量、保利润,在政府限价的情况下,大家都倾向用精装修这部分的议价和利润,去弥补单纯卖毛坯房的利润短缺。”

在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看来,“装修”本身就是开发商在限价行情中,用来提升议价和利润的工具。“一方面是地价等成本持续走高,另一方面很多限制因素在压制售价,甚至有的毛坯备案价低于开发商的成本,若不捆绑精装修卖,开发商就要赔钱。”

更加尴尬的是,“因为后来客户越来越短缺,去化率一直在降,撑不住了,在业绩和利润面前,一些楼盘不得不选择先走量,开始取消精装或者装修打折。差距拉大了,让前一波买家心理不平衡了。”

装修款取消不得,退更退不得,此时的武汉开发商难题缠身,似乎无路可走。

“退房”文件成解药?

买卖双方僵持不下。“退房”文件一出,自然被视为“解药”。

但事实上,针对涉及的79个项目,该文件并没有真正解答到底如何执行、是否要交违约金、是否真的能退等问题。

据中新经纬报道称,如果购买了名单中的楼盘项目,在与开发企业协商一致、提交相关材料后,可以办理合同备案注销。武汉市房产交易中心会积极帮助办理,但强调购房者要与开发商协议一致、一起办理。

武汉市房产交易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则表示,办理备案注销还需要等待进一步的明确与规范,购房人暂时可以参考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发布的武房规【2018】8号文关于合同注销的条件与流程。

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在武汉部分楼盘维权现场采访了解到,大多数业主是不愿意退房的,他们只是希望把精装还原成毛坯(让开发商退装修钱),或者免费升级装修质量,但这条路却难以走通。

事实上,对于开发商而言,“退钱”几乎不可能。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无论哪家房企都有自己严格的财务管理流程,非合同类付款本来申请起来本就异常麻烦,如果是退房退款,需要经过的审批流程更是倍增,并且还可能导致项目公司、区域公司被问责。

“例如,某10强企业就在财务管理制度中明令,除非不能交付,否则买方不能要求退款。如果一条要求不满足,收到的款项就应作为预收账款,不属于营业收入,而被纳入流动负债。这一方面会影响公司的财务报表,一方面也会影响项目的业绩。相关员工不能按照100%完成销售来计算收入,也就意味着收入会打折扣。如果是央企,重则可能被视为国有资产流失。”

因此,有房企人士评论:“武汉政府如果真就退房一事发布了官方文件,无论文件是否隔靴搔痒,但行为本身是值得鼓励的,说明政府能直面‘硬骨头’,有探索解法的想法。”

自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地产市场要坚持“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之后,各城市在处理当地房地产市场问题的能动性便得到提升。

“无论是此前调控调整的菏泽、珠海、广州等地,还是引发市场博弈的九江、杭州等城,在中央的维稳基调下,地方政府必须面对各自的问题研究解法,武汉这次事件或也能理解成是一个信号。”上述人士续称。

双合同“埋雷” 楼市下行后的精装修博弈

2018年以来,武汉楼市因装修“货不对板、价格虚高”引发过大规模舆论纷争。

2019年1月22日,一份落款为“武汉市房产交易中心”,内容关乎“部分精装修商品房可以办理退房解约”的文件更将业主和开发商的关系推向了对立面。

不过,武汉仍有一些相关部门和官员表示对上述文件“不知情”“不清楚”。

武汉市青山区房管局李科长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们没收到过这个‘文件’。”“市政府已经在调查这个文件了。”“我认为文件出得有问题。”不过他后来又改口道:“市房管局下发的文件应该去问市里,我本人不负责解释这个文件。”

当记者向武汉市房地产交易中心核实这份文件的真实性时,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文件已下发到各个区,内容是真实的。当记者进一步询问相关细节以及操作方式何时出台,对方表示,细则不清楚,房管局只负责注销合同,其他内容和开发商自行协商解决。

武汉海伦国际项目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柏 摄

购房者:捆绑装修货不对板,不收!

2017年7月,小王(化名)得知绿地国际理想城四期即将开盘,连楼盘还没有取得预售证都没在意,赶紧交了十万元认筹金,以保证有资格去抢房。

据小王回忆,当时因为周边二手房价格比新房贵很多,很多人都盯着新房,买中一套相当于赚了差价,就算交了房款后一个月才能签合同,大家都愿意。

两天后,他看到置业顾问发来的预售证,得知这套房的备案价是毛坯价格为9000元/平方米。但购房者要按全装修款价购买,也就是11000元/平方米,因此需要签“双合同”。

“疑虑肯定是有的,但怕买不到房,又看到是大开发商,就还是签了(两份合同)。”小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2018年12月1日,小王终于目睹了样板间真容——门和窗并不是此前许诺的品牌,地板五金质量看起来也不高,厨卫的设计更是不尽合理,这装修能值2000元/平方米?

很快的,众多按捺不住的业主们聚集在一起“围攻”售楼部。“要么退回装修款(自己装修),要么(开发商)给装修升级,要么不承担合同违约金退房。”

但“免责退房”等细节文件尚未明确,大多业主并不打算退房。“退房要先解押,还要违约金,银行利息也付了不少了。”

有业主向记者直言,文件中的“退房”其实对他们意义不大,但如果政府出面了,就希望能对开发商施压,“装修货不对板,我们不收!”

开发商:退房可以,退装修不可能!

“退‘全装修’我们不接受!”海伦国际营销经理的回应同样强硬。

当着众位业主,他表示,不退装修但可以退房,前提是按照合同执行,这是集团的最终决定。“如果业主对装修不满意,公司会积极改进。”

该经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退房”文件他们业内很多人并未见过,但无论是真是假,对他们其实都没有实际影响,因为集团方面很明确——退房可以,退装修不可能。

此外,记者还采访了武汉当地6家位列“可退房楼盘名录”中的开发商,其几乎众口一词:“退房可以,退装修不可能。”

一家武汉销售TOP10的房企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不是第一个出现这种情况的城市,集团对这种事态度很显然,买卖过程中双方都自愿签署了合同/协议,有明确的约束和要求,装修款是不可能退的,退房可以按流程处理。”

武汉某年销上千套的品牌房企也透露,现在就看从装修上拉一点利润出来,公司不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做赔本买卖,退精装修的钱不可行。

“武汉新房限价,我们利润压得很薄,加之去年中一二手房价差在10.5%全国第一,大家都在抢,也没见过谁因装修犹豫的,因为基本是买到就是赚到。现在又想‘赚’装修款,开发商也很难接受。”

官方:默认毛坯价、装修价“双合同”

一方面,购房者认为开发企业“备案的就是毛坯”,并坚定了自己维权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开发商则坚持全装修交付没有猫腻,合同总价分为毛坯部分和装修部分。

购房者和开发商互不买账,武汉维权的楼盘几乎都陷入了僵局。

面对业主和房企的各执一词,主管部门只能“摊手”——由于《文件》细则尚不明确,武汉多个层级部门也无法给出详细答复。

关于“双合同”,主管部门是否默许这种操作?《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购房人章先生与武汉市房管局的一段通话录音中听出了端倪。

“绿地光谷项目170地块(即绿地国际理想城备案名称)交付标准是全装修房。你们应该签了两个合同,备案毛坯价格是决定全装修的定价。武汉市装修标准为:毛坯房单价1万以下的装修不得高于2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不得高于2500元。”

此外,武汉市房管局在也在城市留言板中多次回复购房者:“目前,我市要求开发企业提交的预售方案应包括预售房屋的毛坯价格、房屋的交付标准等主要内容。海伦国际预售方案备案交付标准为全装修,项目毛坯均价为9000元/平方米,按装修指导价,该项目装修价不超过2000元/平方米。”

即官方基本默认了允许毛坯价和装修价的双合同,但对装修价格上限有具体规定。

律师:协商升级工程质量最可行

“房价在2017年正是上升期,大家都心知肚明——‘买到就是赚到’,开发商也知道大家都是这个想法,才敢这么操作。”武汉某律师事务所尤律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但针对业主们“要求退还装修款”的诉求,他直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尤律师看来,“开发商的委托装修合同,模糊了收费标准,‘委托代收’的款项也并非承诺全部适用于装修材料及人工费,而是包含了品牌宣传费、服务费等七八项其他费用。并且,委托装修合同签署日期为2017年11月,而现在为期一年的诉讼期已过。”

对于装修合同是否涉嫌“捆绑”“强迫”,尤律师认为,“在可选择的条件下,购房人选择了这个‘条款’,只要合同本身不违反法律法规,那么两个合同之间的约定就是合法的。”

他建议,大家还是要选择更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在目前双合同暂不可能解除的情况下,与开发商协商提高工程质量,是最合理的方式。

“一是敦促开发商重新规范材料品牌、型号,公开质量标准;二是重新打造样板间,并按规定进行‘封样’;三是协商定期举行工地开放日,邀请业主代表监督工程质量,最终保证新房交付与样板间质量保持一致。”尤律师表示。

华润置地已申请39亿美元中期票据上市

1月31日,华润置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置地”)发布公告称,已向香港联交所申请批准39亿美元中期票据计划上市。

据悉,对于本次票据的发行,汇丰银行将作为安排行,建银国际、星展银行有限公司、中国银行、农银国际、美银美林、汇丰银行将作为交易商。

公告披露,票据将于2019年1月30日起的12个月内以债务发行的方式,仅向专业投资者发行。中期票据计划的上市预期将于2019年1月31日或前后生效。

此前华润置地公告显示,2018年,华润置地及其附属公司实现总签约金额2106.81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总签约面积1198.63万平方米。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华润置地实现权益金额1811.2亿元,新增土地货值3247.8亿元。

华润置地首席执行官唐勇在新春致辞中表示,将加大创新业务资源投入,促进康养、长租、影院、基金等业态布局落地,同时力争在文体、教育、城市更新、代建代运营、物业等业态实现新的发展。

新京报记者 赵昱 编辑 武新 校对 李铭

平安资管42亿元接手华夏幸福5.69%股份

今日(1月 31日)晚间,华夏幸福(以下简称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华夏控股)与平安资管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由华夏控股以每股24.597元的价格转让其持有的约1.7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 股份转让价款共计约42.03亿元。

对此,华夏幸福称,公司控制权结构不因本次交易而改变,本次交易后,公司控股股东仍为华夏控股、实际控制人仍为王文学。

谈及此事的背景,华夏幸福方面表示,最近,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表示,为更好地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

新京报记者 张建 编辑 武新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