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漂毕婚族买房故事:为凑首付卖了县城两套房


真二网   二小姐


2017年,已经过去了3/4。日复一日的忙碌,灯红酒绿的街头闪过每个焦虑而疲倦的身影。


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再到毕业。村头的杨柳树或许已经经受不住岁月的侵蚀而腐朽了,隔壁卖豆腐的大妈也随着子女搬到了县城,曾经的小伙伴们也都开始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在时代这个大年轮下,我们这些小人物也不可避免的被搅动、被带动,烙下这个时代的印记。


1月23,农历腊月二十六,正是郑州的大雪天,天冷的人发颤。也许是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缘故,年关将至,小区显得有些冷清,大片大片小区整整齐齐的码在一片寂静里。


这天,阿月和丈夫小李提前一小时下班,回到出租屋里收拾第二天回家的行李。这是一套48平米的一居室,房间整洁有序,阳台上的小松柏还坚挺着他的翠绿。


2016年7月,两人结束了7年的恋爱长跑,在郑州领了结婚证,从此加入郑漂夫妻大军。小李研究生毕业就结了婚,成了名副其实的“毕婚族”。婚后,拥有属于的自己房子成为了这个小家庭的大梦想。


辗转大半年的时间,他们经历了郑州房价的暴涨以及楼市调控新政,而首付一直是横亘在两人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


终于,去年12月份,阿月和小李终于凑齐了首付。像大多数80后夫妻一样,两人都是独生子女。在郑州买房,成为两家人共同的大事。父母都是农民,靠外出打零工赚取养家。为了首付,两家人分别卖掉了县城老家的一套房,并拿出了所有积蓄。


留在郑州


阿月和小李生于80年代末,差一点就可以抓住90后的尾巴,两人都来自贫困的小县城。3年前,大学毕业的阿月考上了郑州的事业编,小李则继续在郑大读研。


小李的父母其实不大希望唯一的儿子留在郑州。老两口身体不太好,希望儿子毕业后能离家近一点。


但顺利拿到郑州户口的阿月却对留在郑州十分坚定—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和父母享有更好的医疗条件,不管怎样都要留在郑州。


这是很多郑漂一族留在郑州闯荡的初衷。阿月一个月薪资到手4800左右,小李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的基层单位工作,每月薪水5000多点。夫妻二人虽然过着月光生活,但两人一起游泳、看电影,一起参加了马拉松,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疯狂的楼市


可是一说到买房,两人眼中闪过一丝失落,这大半年的紧张焦虑让他们疲惫。小李说:“上学的时候,我们都没关注过房价,觉得暂时和自己无关。现在想想那时候自己就应该开始关注楼市。”


而在阿月的心里,买房结婚,这是必然的要求。她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也让她本能的抗拒不安全感,而“买房”无疑是这个25岁姑娘最大的安全感来源。


领证不久,两个人就开始看房。没有看房经验的夫妻俩被当时疯狂的楼市吓了一跳:“中介都没时间搭理我们。每次出来一套房源就问我们要不要,当时不要,可能下个月就涨了好几万,再去看就已经没有了。”


两人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在中介的带领下四处看房,看完3—5套才精疲力竭地回到家,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压力让他们紧张焦虑起来。


2016年第三季度,公开资料显示,那时的房价相比上半年的1月份上涨11.3%。也就是说你1月份看中一套100平方米房子,到7-8月入手就要多掏12万左右。已经买房“上车”的人,或为学区、或为交通便利、或为改善环境在忙着置换房子,还没“上车”的人慌忙选房付定金,生怕晚了一步就被彻底甩下来。


考虑上班距离、学区等因素,两人决定把房子买在了紫荆山小区,首付要35万左右。夫妻两人都没有积蓄,买房只能靠父母。但当眼看房价一天天翻跟头上涨似的上涨,他们慌了。趁着周末休假,他们回老家再次寻求父母的帮助。


县城买房


阿月和小李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家庭,都出生在1960年代,他们这代人,一生都在时代的裹郏中前行,他们存钱大都是为了子女成家立业。


为了凑够首付,阿月和小李决定分别卖掉之前在老家小县城的房子。


“据我所知很多人都跟我们一样把老家房子卖掉凑首付。而且老家的房子不好卖,挂出去很久才能卖掉,也卖不了高价,也就10几万。”小李说到。


去年12月,两套房子卖出,加上小李家的存蓄,凑够了首付和装修的钱。


“跟他们比我幸福多了”拿着父母的钱,小李的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觉得父母一辈子的辛苦钱一下就没了;另一方面,面对郑州高昂的房价,他只能依靠父母。

 

他们发现,周围很多朋友和同事都在重复着他们买房的经历。而看房子的心态也从一开始的无法接受到逐渐接受了。如今拿着刚刚到手的房产证,阿月笑的一脸幸福,虽然还贷的压力很大,但是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这种幸福和安全感让她觉得自己终于算是在郑州扎了根。阿月说:等过3-5年,再想办法换个学区房,给孩子更好的环境。


面对未来,两人都表示虽然很辛苦,但充满希冀!


你呢?生活在郑州,也许已经买房、或者正在买房的你们,还过的好吗?

评论 ·
确认回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