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时代,谁来照料咱爸妈?谁来给予他们温暖?谁来驱赶他们的孤独?老龄化趋势加剧,老无所依、空巢老人等现象一直被社会热议。近些年房产交易显示,这种现象亦传导至房地产市场。
在多子女的时代,子女随着父母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而在独生子女时代,父母随着儿女走,儿女在哪里,父母也搬到哪里。他们的换房需求各有什么不同?这种时代背景下的地理迁徙又有怎样的特点?
腾讯房产北京站携手麦田房产,重磅推出“北京养老置业观察”,此次率先推出置业故事,从故事中透视他们的买房特点。重阳节当天,我们还将推出独家报告,敬请关注。
88岁张大爷:跟孩子住近一点,比较安心
一想到动辄上千万的换房大事,就让人觉得有操不完的心。从地段到小区、从配套到教育、从楼层到装修,年轻人尚且忙的焦头烂额,更何况那些要换房的老人。
在决定换房子之后,张大爷和老伴就一直很焦虑。为啥焦虑?因为担心买不到可心的地段,因为担心装修不好,因为担心重新装修味道大……但无论担心的事情有多少,88岁的张大爷仍然决定要换房!想买的房屋特点就是“一定要离孩子家近一点,卧室和客厅都朝南,1000万以内,装修要好一些,能够直接入住”。
在房市火爆那会儿,这些需求还真难满足。不过这会儿房市冷静下来了,张大爷可以慢慢精挑细选。
最后,张大爷挑中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装修雅致,老人一看就喜欢上了。但因为张大爷身体不好,房子的后期手续都是在疗养医院签字办理的。签约时,老人感慨地说,跟孩子住得近一点,能经常团聚,而且有什么事情孩子可以照应,老俩口觉得比较安心。
65岁李阿姨:住在城中心,也不如和家人在一起
李阿姨今年65岁了,之前住的房子位于东城区城中心的胡同里,面积90平米,是京城有名的“学区房”。尽管位置寸土寸金,但对于孩子早就长大成人,并且成家立业的李阿姨来说,学区房早就没了意义。
之前,李阿姨觉得这房子住习惯了,街坊也都熟悉,住着也还行,但近一两年,李阿姨动了换房的念头,主要是想换套大一些的房子,能和女儿、女婿一起住。
因为女儿、女婿都在三里屯附近上班,所以李阿姨在看房子的时候,特别留意那些距离三里屯车程在半小时以内的小区。
东北四环的一套300平米的大平层,李阿姨一眼就看上了。她说,房子大,敞亮,一家人住在一起比较舒适,女儿、女婿上班也方便。尽管原来的卖房款并不足以支付新房的房款,但女儿女婿给李阿姨填补了不少,还主动承担了翻新装修和购买新家具的费用。这让总是为女儿考虑更多的李阿姨感到十分贴心,今年9月,李阿姨一家人已经高高兴兴地搬入了新房。
72岁王阿姨:买改善房,电梯是关键
抬头看看剩下的十几级台阶,72岁的王阿姨决定先坐在楼梯台阶上歇一会儿。王阿姨住的房子是当年老伴单位给分的福利房,结实耐住,也因为年代久远而没有安装电梯。
其实王阿姨的家不算太高,就在五楼。但她有个腰疼的毛病,上一次五楼,要休息三次。所以,她总把需要下楼办的事情攒到一起,但即使这样,也给她造成了不小的身体负担。
自从两年前老伴过世之后,王阿姨就越来越想换一套有电梯的房子。看了不少房子,王阿姨最后选择了西四环一套110平米的两居,这边配套跟万柳差不多,生活方便,而且西南朝向,户型也不错。虽然在11层,但是楼里有两部电梯,上下楼方便了不少。
另外,这里距离原来的房子并不远,那些处了不少年的老邻居离得都不远,随时都能一起聚聚,这让王阿姨很满意。
虽然平时是一个人住,但王阿姨不愿意买小房子。在换房时,王阿姨特别留意到,新小区有一趟车直达她大女儿的住处。她说,两个女儿虽然都出嫁了,但是周末都会回来陪她吃饭,尽管房子是一个人住,可是生活却不止一个人。
61岁刘大爷:房子大小无所谓,最重要是生活便利
拿着有限的预算,购房者经常会在买郊区的大房子还是买市区的小房子之间,难以抉择。尽管深思熟虑做出决定,却总在住进去之后,才会发现自己的真正需求。61岁的刘大爷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刘大爷一直未婚,这是他第二次置换房屋。如果了解刘大爷的换房经历,就知道他是最有资格回答上述问题的。
刘大爷的第一套房子,是年轻那会儿买下的位于西直门的60多平米的房子。两年前,因为姐姐的建议,他卖掉房子到顺义买了一套大两居。虽然与姐姐一家住的近了,但由于郊区配套设施相对较弱,独居的刘大爷越来越感到生活不便,萌生了再度换房的想法。
这次在挑选房源时,刘大爷特别提到:房子大小无所谓,但是要求交通和医疗配套要好一些的小区,生活一定要便利。
因为需求非常明确,刘大爷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房子,从顺义那套108平米的房子搬进了东二环的一套75平米小两居,出门就有商场,离同仁医院也很近,刘大爷觉得非常满意。
备注:本文采访对象均为化名。